曼舞 | 《只此青绿》:江山如画,美人如诗

2024-01-18 17:24

2024-01-18 18:13
(一)

高髻青衣,款款徐行。江山如画,美人如诗。

壬寅年春,舞蹈《只此青绿》演绎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创作灵感源自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名作《千里江山图》,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融入幽雅古韵而又大气磅礴的舞姿韵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

《千里江山图》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宋徽宗把此画赐予当时的权臣蔡京。据蔡京所撰的题跋,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年轻的宫廷画家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绘就了名垂千古的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 》,时年仅十八岁。可惜,此后经年,再没有关于这位天才少年的记述,后人猜测他二十出头便因病离世。早夭的王希孟由此以唯一的画作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名垂千古的画者。

王希孟十来岁时进入宫中,在宋徽宗赵佶开设的国子监“画学”中为生徒,学习绘画。后被召入禁中文书库,管理文书。艺术皇帝宋徽宗独具慧眼,认为王希孟“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亲自指点王希孟笔墨技法。可惜“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密传,经年作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其遗迹只此耳。"

(三)

《千里江山图》为绢本设色画,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全图以大青绿为基调,山脚、屋墙、水天交接处用深浅各异之赭石色渲染,屋顶用浓黑,人物多粉画。用笔敷彩精细,轻重浓淡生动活脱,灿烂艳灼,美不胜收。千里江山秀丽多姿,雄伟壮观。时人赞其画“一点一画均无败笔,远山近水,山村野市,渔艇客舟,桥梁水车,乃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

不同于传统黑白色调的水墨画,该画卷中的“青绿山水”,是用矿物质的石青、石绿上色,使山石显得厚重、苍翠,画面爽朗、富丽,色泽强烈、灿烂。高山巨石的轮廓还加以泥金勾勒,增加金碧辉煌效果,被称为“金碧山水”。

这种绚丽的青绿色调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千里江山的锦绣恢弘。虽已历经千年,绚烂多姿的青和绿,仍然散发着宝石般的光芒。优雅古朴的中国古典色彩,凸显了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宋代美学和中国传统意趣。

(四)

春晚舞蹈上的《只此青绿》,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一个片段。

据介绍,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打破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采用了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穿越古今,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今天《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与千年之前少年画家王希孟即将完稿之时。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为纲目,讲述了一位潜心研究《千里江山图》的现代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到王希孟所在的北宋时代,以“展卷人”视角,与这位历史上只有寥寥数字记载的天才少年惺惺相惜,见证王希孟呕心沥血绘制《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舞绘千里江山,致敬传统美学,这部舞剧唤起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热切共情。值得一提的是该剧总编导周莉亚、韩真,当今声名鹊起的中国新生代舞坛双子星,尤其善于在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视阈下进行当代民族舞剧创作,让民族文化在现代性的展示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代表作有《沙湾往事》《永不消逝的电波》《杜甫》《花木兰》等,两度摘得“文华大奖”,囊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各项殊荣。

女子群舞“青绿”,是《只此青绿》舞剧中抽取出来的抽象、写意的角色。它是《千里江山图》的魂,也是全剧的美学提纯。“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一系列造型动作唯美至极,舞动起来的青绿们仿佛化作《千里江山图》中料峭的山、层叠的峦,舞出层峦叠嶂的韵律与山水相依的美妙。

青绿领舞者河南姑娘孟庆旸,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青绿小蛮腰俯仰之间,沉稳灵动,功底深厚。

青绿千载,山河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