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性期”的孩子怎么教育?

2023-11-21 11:04

2023-11-21 15:24
最近听到好些家长在聊家里那个正处在“变性期”的孩子。

家长Z描述说:“我说的话再也不听了,还嫌烦,动不动就跟你闹情绪。”

家长Y说:“就是,以前犯了错我上去就是一巴掌,现在这么大了,你打她,她还反抗。”

家长C说:“不仅打不得,也骂不得,说话重不得,不然就摔东西,甩脸色。”

家长D说:“什么变性期嘛?就是给自己任性找借口!我才不管他呢!”

家长F说:“不过变性期就这几年,过了变性期,就好了。”

看到家长们的困惑和无奈,这次我们就来聊聊究竟怎么理解变性期,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变性期,又该怎么教育变性期的孩子呢?

“变性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或者“第二反抗期”,它是继孩子3-5岁“第一反抗期”后的又一次“反抗”,也是人生极其重要的一次反抗,它能否顺利渡过,决定了孩子是否能成长为一个自我认可,有方向,有责任感的人。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阶段,并总结出了每一阶段的人生发展任务,对于“变性期”的孩子,他总结出来的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找自己”,确定自己“能做什么,喜欢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所以“变性期”的孩子反抗的不是父母也不是老师,而是让他们自我意识感觉到压抑的权威:比如穿衣,孩子尝试自己欣赏的穿衣风格,父母觉得“穿的什么嘛”、“没有学生样”、“太冷了”不让他们穿,他们就反抗,再比如交友,父母引导他们多和品学兼优的孩子在一起,孩子就要反抗,和讲义气,能聊得来的朋友在一起。

那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变性期”呢?是的。那为什么有的家长从未感觉到自己孩子进入了变性期呢?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非常有能力也很强势,孩子对父母也很认可或是惧怕,一直“享受”着父母的各种合理安排和精心呵护,按照父母设计的人生线路发展,就像从小被绑在小树上的小象,即便如今已长成大象因为早已臣服也失去了反抗的意识,他们没有自我,只有服从和不断地讨好,直到成年后某一天突然觉醒,疯狂反抗。就像《北京青年》中的何东,他本来有着贤惠的女友、稳定的工作。在结婚登记的时候,却忽然反悔,闪电般分手、辞职,觉得自己的人生是被安排的,这种生活并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别人期待的生活,最后决定重走一次青春,去找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

第二种是,父母一直都是民主教育,从小把孩子当朋友或是哥们,等孩子进入青春期进一步要求按自己的想法来的时候,父母不但没有感觉自己的权威被挑衅,如临大敌,反倒庆幸孩子终于要长大,有出息,可以相互依靠了,就像童话大王郑渊洁对儿子郑亚旗的教育,他一直坚信:不干涉孩子,让他自由发展;孩子缺点的源头在父母身上,身教重于言传;权威是用来超越的,任何人包括他自己跟儿子说的话,都有可能是错的。大家都曾以为他可能会教育出一个无法无天的“熊孩子”,弄得好了,可能是桀骜叛逆、才华横溢的反骨青年。然而现实是,留光头、戴眼镜的郑亚旗微笑起来像尊菩萨,特别容易给人留下中正平和的印象。似乎没了压抑,叛逆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怎么教育变性期的孩子呢?

一句话:抓大放小,该放手时就放手。什么是大,安全为大,法律为大,责任为大,只要保证孩子人身安全,不触犯法律,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他想在哪个学校上学,学文或者学理,甚至艺术或是体育,抑或上职中,或者外出务工,天南地北由他去闯。因为只要孩子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会比谁都努力和珍惜,而允许孩子试错,给孩子时间和机会探索,他才能真正发现自己要什么,完成这样一个“找自己”的过程。就像最近听到的一个高中生逆袭的故事:女孩高二不想上学,要外出务工,父母百般阻挠,母女反目成仇,最后父母妥协,让孩子在离家不远的酒吧去上班,期间下班晚了母亲每天去接女儿回家,孩子在酒吧发现自己喜欢吉他,提出想学吉他,母亲找人教她吉他,学了一段时间,吉他老师觉得孩子有天赋建议继续深造,孩子继续拜师学艺,参加艺考顺利考上一本院校,利用半年时间在家复习,最后以超过一本分数线60分的优异成绩顺利考入理想的学校。最后讲故事的朋友总结道:“变性期”的孩子爱怎么折腾让他折腾去,家长只要管好他的安全就好。

不禁又想起了《变形计》中,一个个城市少年,他们在城市的家喝酒,打架,偷钱,旷课,挥金如土……几乎一个个都是无恶不作的不良少年,可当他们去了农村,没有零食,没有网络,没有各种优渥的物质条件,甚至饥不果腹,他们却有的感动的流泪,有的开始帮农村的家庭干各种农活,做感动农村父母的事情,有人说这是挫折教育——身体吃苦的结果,我想相比于物质贫乏带来的改变,精神的独立,人格的被尊重更多的让这些城市少年改变和成长着,而回家后,父母能否继续给他们这样的成长环境,才真正决定了他们是否可以变形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