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南京!》

不羁的小欢
2320

作者:阿垅(1907.02~1967.03.21)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原名陈守梅,又名陈亦门。笔名紫薇花藕、S.M。浙江杭州人。自幼家境清贫,1925年去杭州一家绸布店做学徒,以紫薇花藕为笔名,在杭州的报纸上开始发表旧体诗和小品随笔。1928年考取上海工业专科学校。“九一八”事变后投笔从戎,成为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第10期学员。1935年毕业,在军队服役。1937年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面部受伤,全部牙齿几乎被弹片打碎。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在《文学》上以S.M为笔名发表自由体诗歌。抗战爆发后,开始写作报告文学,《从攻击到防御》等一系列战争纪实作品发表在《七月》杂志,被胡风编为《闸北七十三天》《第一击》,收入《七月文丛》先后出版。1939年辗转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准备学习后回到国统区从事情报工作,其间完成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征文《南京》,真实记录了南京保卫战的过程。


《南京》,是阿垅写于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是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纪实作品。由于种种原因,该作品直到1987年12月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该书是一部为南京之战雪耻的奇书。作者以自己的参战经历写下了这部长篇纪实小说,是第一部纪实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史诗般的作品。这部充溢着血与火、悲愤与抗争的作品依然深深震撼着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南京血祭》从全民抗战角度,正面描写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是当时的填补空白之作,也是对当时效力军国主义、美化侵略罪行、杀人不见血的日本“笔部队”的愤懑反击之作。作者是以带血的写作向世界宣告:“我不相信,‘伟大的作品’不产生于中国,而出现于日本;不产生于抗战,而出现于侵略!”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