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朦胧诗
(1)70年代后期出现的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诗潮。代表诗人北岛、舒婷等,侧重对人的自我价值的追求。
(2)注重象征、暗示、联想等手法的运用,朦胧、多义。
作品:顾城《远与近》江河《纪念碑》北岛《回答》杨炼《诺日朗》舒婷《致橡树》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3)北岛:忧患意识和现实批判精神;对生活的热爱/理想的执著追求;鲜明独特、坚实的意象。
(4)舒婷:丛狂热、迷茫到觉醒、奋起与追求的心灵历程,青年人的爱情、友情的美丽与忧伤。
(5)顾城:社会意识→强化诗歌精神,创造纯净优美的童话世界,象征,对意象感觉的捕捉表现/组合。
2.第三代诗人
(1)是80年代中后期涌现的一批年轻的诗人,也称“新生代诗人”;如海子。
(2)大都出生在“文革”时期,缺少对社会历史或人生挫折的深切沉重的内心体验;
(3)出现了诗歌群落或诗歌“流派”,“北京诗群、四川诗群、上海诗群、他们诗群”和“女性主义诗群”。
(4)于坚:描写平凡以至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翟永明:女性“话语意识”的充分自觉,幽深诡奇的语言。
3.新时期小说流派
(1)伤痕小说:揭露四人帮罪行、同情人民遭遇;新时期文学开山之作;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
(2)反思小说:对极左路线的批判反思;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李顺大造屋》;理性和悲剧。
(3)改革小说:改革过程中社会变革/价值冲突;现实主义;改革者形象的塑造;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4)寻根小说:以现代意识关照现实/历史,开掘题材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传统;韩少功《爸爸爸》。
(5)现代派小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夸张、变形的戏谑方式;人类普遍的荒诞性,现代意识。
(6)实验小说:“先锋小说”,有后现代主义倾向,对意识形态的回避与反叛,颠覆旧的真实观,叙述游戏。
(7)新写实小说:写实为主要特征,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客观化的叙述态度;刘震云《一地鸡毛》。(8)晚生代小说:作品精神内容暧昧不激进;都市生活;作家多出生于文革后期;韩东、鲁羊。
(9)女性小说::“性别意识”和“性别自觉”;女性的心灵世界,“主观化”倾向;陈染,林白,徐小斌。
(10)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将目光投向当社会现实,民工进城/工人下岗;刘醒龙、关仁山、谈歌、何申。
4.新时期小说作家代表(部分)
(1)王蒙:意识流小说;结构随意化,幽默、抒情、调侃,立意有寓意;《夜的眼》《春之声》。
(2)刘心武:《立体交叉桥》《钟鼓楼》;叩问人生价值,思考文学人生;中和之美;理想主义的象征意味。
(3)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特征,情节淡化,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的叙述之中,寓真善美于平常琐碎的事件描写之中。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诗化特征,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
(4)高晓声: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中国农民的灵魂;陈奂生;心理活动/人物刻画/个性化的语言;鲜活。(5)贾平凹:全方位视角;人文环境变迁给心理带来变化,历史的道德外力与生命本真内力的冲突。变化多端的个性;乡土风俗风情;精练清新/深沉绚丽/明快含蓄。吸收象征和古代小说叙事技巧,细节情节。
(6)苏童:凄艳;调子忧伤美丽,流动摇曳;前期形式-人称转换/场景交替/复调;繁复俏丽走向简洁平实。
(7)余华:先锋性-冷漠叙述;迷恋暴力/灾难/死亡的叙述;对历史/时间/理性/爱情和伦理的彻底颠覆;表现在文类性颠覆,对旧有的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鲜血梅花》《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等。
《许三观卖血记》:关于民族生存的巨大寓言,“父性”是近乎原始的,超越了政治历史和伦理。
(8)王安忆:青春自叙传“雯雯系列”-以优美抒情,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对广阔现实的关注-《本次列车终点站》;都市/性爱文化,历史眼光/文化哲学视角,中西文化冲突,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三恋小说-《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淡化人的社会性,探讨人性的奥秘。90年代后新突破-《长恨歌》。
(9)陈染:女性意识,在漂泊中独自承受孤独、缺失;以第一人称的女性叙事人的方式,沉思强烈的主体意识、反叛不轨的个性;激进的姿态和富于挑战的意味。抒情气息和感伤情绪,《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
5.新时期散文和戏剧
(1)沙叶新剧作:敢于直面生命真实、“寄深情于现实”;《陈毅市长》-“冰糖葫芦式”的戏剧结构,陈毅形象:避免把伟人神圣化和某种人为的拔高倾向,平易近人、风趣幽默的形象;80年代中期后以轻喜剧表宏观整体文化的思索,兼顾话剧的通俗意味和哲学深度。《寻找男子汉》《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
(2)高行健:《绝对信号》以小剧场的新颖方式和独特的剧作结构、舞台形象别具匠心。《车站》典型运用荒诞派戏剧的艺术表现方式。《野人》最为成熟的-多声部哲理剧的典范。结构庞杂开放、舞台大胆新颖。(3)“探索戏剧”:80年代初期,剧作家用新的艺术手段表达对于生活和人的生存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索剧作。采用时空灵活拓展、意识流、荒诞派手法等现代戏剧技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规范代表作有马中骏、贾鸿源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绝对信号》等。
(4)张中行散文:“三话”-《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以“过来者/当事人”身份讲述“野史”轶事,写“现代硕儒”的嘉言懿行和古今才女的爱情生活;运笔随意/语言自然/不拘格套,“闲话”风格。
(5)余秋雨散文:在古今文明的对比中,体现深沉的文化忧患意识;从人文山水出发,表现厚重的历史感;充满哲理思辨和独特体验的现代理性精神;行云流水、华丽雍容、时时在变化中可见思维/机智的散文语言。
6.第一章重点文学社团与流派
(1)学衡派:梅光迪/吴宓,融贯中西古今-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思想保守。(2))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小说月报》;为人生;写实主义。
(3)创造社:1921年7月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创造周报》为艺术而艺术,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4)问题小说:揭示社会问题,批判社会黑暗,试图提出解决办法。冰心《斯人独憔悴》,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王统照《沉思》;探究人生的创作热忱和社会功利意识,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
(5)象征诗派:以1925 年出版李金发诗集《微雨》为起点,李金发、穆木天等,“纯粹的诗歌”。
(6)新月诗派: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反对感伤主义/放纵,主张理性、节制;要求艺术“和谐、均齐”,追求诗歌的格律。拉开距离,着意于主观情绪的客观化。,“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7)民众戏剧社:汪仲贤/沈雁冰/郑振铎等;《戏剧》-专门性戏剧杂志;抨击堕落的文明戏,戏剧反映时代、人生的功利主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提倡“爱美剧”-业余演剧,摆脱商业化进行严肃创作。7.第一章重点作家作品
(1)鲁迅:1)《呐喊》《彷徨》:反封建;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形象与命运的表现,批判国民性,暴露国民的弱点,目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艺术表现上,借鉴西洋小说象征手法,融合中国传统小说;现实主义。
2)《故事新编》艺术特点:
①依据古籍,容纳现代,古今交融;
②侧重对古人性格、精神和心理状态的深入挖掘与扩展,并用“画眼
睛”的手法加以渲染和强调。不“神化”或“鬼化”古人,将古人当作活人,寻找古今思想感情上相通之处推想和发展,将古人写活。
③“油滑”手段,赋予现代化细节,“借古讽今”的效果。
3)《野草》艺术成就:
①诗与散文结合,以抒情为主,篇幅较短,内容含蓄、凝炼,具备诗的构思和意境;
②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运用象征、隐喻手法,构成幽深奇崛的艺术境界;
③在语言上表现为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又派生出句式、节奏上的回环反复,旨远而词约,言尽而意永;
④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
4)《朝花夕拾》:回忆性质散文集;叙事议论抒情结合,寓褒贬于平淡的叙述中;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统一。
5)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①形象性,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结合统一,创造了许多类型形象;
②抒情性和讽刺性;丰富多样的文体和风格,主要风格是切实锋利,精练泼辣,似投枪匕首;
③简练隽永、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多姿多彩的语言

(2)郭沫若《女神》:“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精神;个性解放;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爱国情思的抒发。《女神》:浪漫主义色彩/喷发式宣泄情感;想象奇特/极度夸张;英雄主义格调;华赡丰美/诗体自由。
(3)田汉:《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获虎之夜》;塑造艺术家/漂泊者形象,人物从内心出发-灵的世界,个性鲜明;多种手法融一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西方唯美主义/感伤主义;结构巧/戏味浓/凝炼简洁。
(4)冰心:表达上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感触,抒发内心,抒情性浓郁。结构上布局自然,不讲究结构,空灵飘逸。如《笑》三个微笑层层递进,巧妙地构成一体。文体、文字上别有一种美妙的韵味,既清丽又典雅。

(5)郁达夫:
①郁达夫早年以《沉沦》为代表的小说创作多以作家个人经历为创作基础,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表现出浓烈的抒情和个人自剖色彩,叙述视角多是第一人称;
②1923年前后写的《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题材由知识分子拓展到普通劳动者,写实成分增大,感情基调也有所改变;
③30年代的《迟桂花》等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为宽广,由“性”的苦闷到“生”的苦闷,对于下层民众的生活也有更多的表现,创作风格上自我表现的成分转弱,客观再现的成分进一步强化。

8.第二章重点文学社团与流派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1930年上海;鲁迅/田汉/郭沫若等,《新诗歌》;“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重要讲话,号召左联在目的都在工农大众下扩大联合战线。“左联”进行的一系列文学活动:1: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二设立国际文化研究会,介绍苏联文学作品和西方进步作家的作品;三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四积极开展创作,鲁迅、茅盾、丁玲、张天翼等都有出色的成就,同时也培养了大批新作家。
(2)京派作家群: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滞留北京/其他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人性丰富美好/乡风民俗的和谐;沈从文,废名(冯文炳)、老向、萧乾、芦焚(师陀);《边城》《莫须有先生传》等。
(3)“新感觉派””作家群: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注重表现人物的感觉心理,强调抓取人的刹那间的感受和感觉,以象征和暗示等艺术手法精细描写,又被称为“心理分析派”。

9.第二章重点作家作品
(1)茅盾《子夜》:
吴荪甫-民族资产阶级的缩影/性格矛盾和复杂性。
艺术:时代色彩/社会重大题材、全景式摹画;结构恢宏阔大/对社会冷峻深刻的解剖力;现实主义/客观描写和再现现实生活;社会剖析派小说。

(2)巴金:
1)《激流三部曲》:控诉封建家庭制度;作品喊出青年一代呼声;以批判旧家庭制度为窗口,对整个旧社会旧制度进行批判。
人物:觉慧-叛逆性/大胆又幼稚/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觉新-有新思想的怯懦者,矛盾病态封建家庭制度的牺牲品/多余人。
高老太爷:封建大家族的统治者/专横虚伪和孤独;性格的复杂性。
艺术特点:高家-典型化;抒情化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结构上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联故事;在风俗画的描写中寄寓作家强烈的道德评判。
2)《寒夜》:作品笔调冷峻,气氛肃杀,给予读者的感受是逼人的冬夜的寒气。
3)《憩园》:通篇蒙上凄美的、抒情的调子,舒缓、婉约。

(3)老舍:
1)《骆驼祥子》:祥子形象,控诉罪恶社会,祥子的人生理想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尖锐矛盾。军阀混战的时代,城市底层劳动人民极度贫苦的生活状态。
2)《四世同堂》:《惶惑》《偷生》《饥荒》;反映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及其觉醒、斗争;是异族侵略者统治下灵肉遭遇折磨的痛史与惶惑、偷生的国民性的恨史;中华民族抗战的爱国主义与民族气节的悲壮历史。
艺术特色:长河奔流的结构方式/全景式、多线索的广阔场景/辐射型、网络状展开;
人物:北平市民群像,开阔视野和宏大气魄。多重矛盾;在铺叙中节制,结构谨严得体;体现作家文化反思,具有思想性。
3)老舍小说风格:北京地域文化/老北京市民生活民俗、讽刺与写实结合,北京方言。

(4)沈从文:
《边城》田园牧歌情调;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散文化;湘西边地民众的人生形式,传神写意;悲剧性,顺乎自然、安于命运。
《八骏图》-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讽刺知识分子,批判达士之流自相矛盾的荒唐言行。叙事手法-达士的书信恰似一个人物评价大纲-展示教授们的灵魂。

(5)曹禺:
1)《雷雨》:周、鲁两家三十年,雷雨之夜的人物悲剧。揭露周朴园封建专制家庭的罪恶。三对矛盾、三条情节线索:周朴园和繁漪、周朴园与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
2)周朴园:带有封建精神特征艺术特点:独特结构艺术-回溯法;丰富潜台词/个性化的戏剧语言,追求戏剧的诗意。
3)《日出》:批判“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日出”象征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社会应当被光明的社会所代替。
陈白露:多重复杂性格悲剧,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游戏人生,内心矛盾痛苦。
结构艺术特点:横断面;用诸多生活的片断表达批判性主题。辅助性手法-贯穿全剧的线索人物陈白露、金八等,
4)话剧艺术的贡献:《雷雨》《日出》《原野》标志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强烈的戏剧性,重视锤炼戏剧语言,人物的台词个性化,并随着剧情、性格的发展而变化。
5)曹禺《北京人》主题:展示腐朽封建家庭没落崩溃的命运。只有走出封建家庭才有生路的主题,愫方是作者用心灵塑造的富有光彩的女性形象,她寄人篱下,深切感受到曾公馆的残酷,曾文清的疲惫返家轰毁了她的诗意幻想,她决意出走、寻找光明。以杜家的“暴发”对照曾家的衰败,以袁家的生机对照曾家的精神没落,最后愫方觉悟,与冲破无爱婚姻的曾家第三代瑞贞在“北京人”的帮助下一同出走,寄托作者对光明的向往。
曹禺《北京人》的艺术成就:
①《北京人》蕴含对现实的历史的深思,更深邃地体现着他的戏剧美学的追求。
②人物塑造上:着力描写了曾文清与愫方这两个悲剧人物的内心冲突和不同命运。
③艺术风格上:借鉴契诃夫的戏剧美学。以“平淡的人生的铺叙”叙写发生在曾公馆里的生活故事,在日常家庭生活画面中展开尖锐的戏剧冲突。
④在艺术手法上,虚实结合、对照、象征等手法。以棺材为象征,表达封建阶级早晚要进棺材的寓意。
⑤在历史观照和文化批判这一层面上,剧作家于悲悯之外,又有了几分嘲讽,戏剧则由悲剧转向喜剧。

(6)吴组湘《樊家铺》:凋敝破败的农村现实,人物内心世界;线子母女冲突,不愿做奴隶的觉醒意识。故事的情节结构的精巧安排,主线和辅线互相补充,心理剖析,景物描写及精警有力的对话和叙事语言。

(7)戴望舒:
1)《雨巷》-朦胧;知识青年的苦闷幻灭、彷徨期盼;情绪的细腻体味而淡于激情的直接抒发。将主观情感外化为意象,把抽象的情绪感觉化。
2)摆脱外在形式的束缚,采取散文化的自由表达方式
《我底记忆》;借鉴象征主义的象征、隐喻、通感、移情等表现手法。
3)思想内涵更有社会性,情绪激昂,风格自然、明朗,写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诗风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如《我用残损的手掌》。

(8)臧克家:农村的生活面貌/农民的苦难命运,农民/乡土诗人;;“老马”忍辱负重/饱受苦难的中国农民。“坚忍主义”的人生态度,冷静又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凝练集中,篇幅短容量大,讲求意境深沉含蓄。

10.第三章重点文学社团与流派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解放区文艺思潮的核心内容。论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明确以政治标准为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具有思想上的局限性。
(2)孤岛文学: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日军进入租界止,存在于上海租界的文学。四面都是沦陷区-“孤岛”,反映了作家对抗战时期战斗和生活的记录。最突出杂文和戏剧;《夜上海》等。
(3)七月诗派:七以胡风主编《七月》《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现实主义原则,发扬“主观战斗精神”;注重主观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抒发/抒情的形象化;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
(4)九叶诗派: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结合的诗歌流派;《诗创造》《中国新诗》刊物,聚集穆旦/辛笛/陈敬容等诗人;出版诗歌合集《九叶集》,扎根现实/传达向往光明与和平的时代情绪。
(5)歌谣体新诗:借鉴民歌艺术手法,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内容的颂歌性,诗人的代言性,表现的叙事性,语言的口语性,体式的民谣化。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叙事化倾向。

11.第三章重点作家作品
(1)艾青诗歌:写出了民族的悲哀、人民的苦难。注重发掘在苦难中顽强挣扎、坚韧奋斗的民族精神。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爱;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追求。艺术成就与风格: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民族、土地尤其是农村劳动人民的爱,感情真挚深沉;“忧郁”的感情色彩和“漂泊的情愫”,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火一般燃烧的热情;意象鲜明/想象丰富/比喻新鲜/诗情画意;以散文式的诗句自由抒写的自由体形式。
(2)穆旦:简析穆旦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1)在动荡混乱时代,一个现代派诗人内心情绪的凝结,在“我”的形象系谱中显示出深厚的社会历史内容。
2)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展示内心的分裂、残缺、矛盾和痛苦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3)在对个体生命的自觉感悟与沉思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类命运、历史沉浮和民族忧患的沉思。

(2)穆旦:分析穆旦诗歌的艺术风格。
1)穆旦的诗持久深入地探索和表现了”自我”,表现了极强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展现了心灵的搏斗和丰富的痛苦,思考了人类命运,历史沉浮和民族忧患。
2)深沉的现实情怀,强烈的反思与批判精神,诗中的现实常是混乱而黑暗的,但又蕴育着力量。
3)写实的外形和高度个人化抒情的融合,在社会人生的现实中探讨个体,在个体生命的展开中体认现实,呈现出极具个性色彩的艺术风格。

(3)夏衍戏剧:现实主义戏剧《上海屋檐下》;眼光:历史题材→现实题材,英雄、传奇人物→平凡、普通的人民。
特点:洗练含蓄的手法,通过平凡普通琐碎的日常生活题材,平静朴实地反映生活,表现时代潮流在人们心灵上荡漾起的涟漪,透过平凡日常状态获得对于生活本质的时代性发现。抗战时期紧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知识分子怀抱爱国热情不畏艰险困苦/知识分子在战时困苦中的爱情波折,《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用平淡的笔墨来写人物的灵魂,清淡、质朴、隽永、飘逸的艺术风格。

(4)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借鉴中国传统评书/章回体小说,注重故事连贯和完整;人物塑造注重-故事和人物的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情节结构对称性,语言北方农民口语加工,幽默风趣。
(5)李季《王贵与李香香》:40年代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相爱/曲折团圆。反映革命的曲折性和爱情的纯洁/坚贞,对信天游改造/借鉴形成的独特的抒情意味。对信天游形式的继承/创新;文艺大众化/民族化。
(6)阮章竞《漳河水》:长篇叙事诗,吸取“民歌体”的营养,在新诗形式上进行了探索;漳河边三位性格各异的年轻女子(荷荷/苓苓/紫金英)翻身前后的不同命运及各自的斗争历程,歌颂了党领导下人民革命的胜利;不注重曲折情节的安排,开掘三个女子的内心生活。根据不同的个性命运安排场景/渲染气氛。
在对比中丰富诗歌的表现手法,增添艺术感染力。保持民歌和吸取中国古典诗词简练典雅的句法。
(7)孙犁:以散文的手法写小说,精雕细琢,发掘生活的诗意和人情美的光华,景物描写,《荷花淀》。

12.第四章重点作家作品
(1)《红旗谱》: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自发反抗到有组织领导的自觉斗争的过程。朱老忠:新旧交替的农民英雄典型。借鉴古典小说布局技巧/对话勾勒性格/北方农村风俗风景画/语言个性化口语生活化。
(2)秦牧:散文题材广泛、立意高远,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旁征博引,在知识性和趣味性中包含着积极的思想主题。纵横联想,能收能放。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文笔生动,声情并茂。
(3)《创业史》:梁三老汉是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勤劳善良朴实;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他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内心充满矛盾,是一位动摇于集体利益与个人发家致富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他对于农村合作化道路,经历了从反对到怀疑、承认、信服的发展阶段,展示了他告别私有观念,树立集体意识的心理思想变化过程。他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4)董桥:中西“骨董”;由物及人,由人及史,有情趣、有“古”意,寄托了对中国文化的乡愁。以普通人的日常人生,写人性的温暖和世事的无常。以淡笔写浓情,文字典雅而又意兴飞扬。
(5)杨朔:精于诗意的艺术构思,缘物生情、托物言志,缜密精巧的艺术结构,讲究剪裁布局,行文峰回路转,在“转弯”后生发出哲理,卒章显志。主题较单一,存在粉饰现实的倾向。布局雷同,有斧凿痕迹。
(6)老舍《茶馆》:反映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现状。从三个历史片段人物经历和人物变迁中看到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变化。

《茶馆》的艺术成就: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选择“茶馆”为窗口,截取三个时代的片断;人像展览式,王利发的艺术典型;语言-北京方言,浓厚的地方文化意味,注重人物对白的个性化,“东方戏剧的奇迹”。王利发形象:勤勤恳恳的中下层生意人;精明、圆滑世故/八面玲珑,有一定的正义感;为茶馆的生存改良,最终含恨上吊自尽,告别了那个颓败的世界,用生命做出了最后的控诉。
(7)浩然《金光大道》::“文革”时期主流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解放初期华北一个村庄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组织和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歌颂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充分表现“文革”文学的斗争主题和构思模式-以阶级斗争为纲,斗争模式化。按照“根本任务论”,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高大泉-“文革”文学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典范。

13.30年代文学——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
(1)时间: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全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论争双方: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等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胡风、冯雪峰为补救其不足,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
(2)鲁迅:主张两个口号并存并解释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关系,抱病写作品《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统一战线:1936年10月,《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14.30年代文学——三种激烈的论争
(1)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1928-1930年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之间。
(2)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争论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3)关于“大众语”的论争:1934年5月由汪懋祖、许梦因等发动“文言复兴运动”引起。6月进步作家集会,决定掀起反对文言、保卫白话的运动,展开大众语的讨论。论争的焦点集中于文学语言问题。

15.40年代文学——文艺思想论争
-(1(1)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论争双方-梁实秋表达不满情绪,希望文学表达更丰的生活和主题。沈从文认为作家不必工具化地服务于战争现实,可从思想建设角度为民族未来服务;左翼作家批评。
(2)1939年至1941年展开的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论争双方-毛泽东提出“民族形式”问题,引起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地进一步的讨论。
(3)1945年至1949年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长期论争:论争源于胡风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冲突,直接导火索:舒芜的《论主观》。论争双方-胡风认为“主观战斗精神”是“艺术创造的源泉”,邵荃麟、冯雪峰、何其芳等发表文章批评他们的论点。【探讨了创作的主观与客观、政治性与艺术性、作家与生活、歌颂与暴露等问题】。其他:40年代的文艺论争还有1938 年张天冀小说《华威先生》引起的关于抗战文学“讽刺和暴露”问题的讨论;1940年前后对“战国策派”的批评;1945年前后围绕戏剧《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而展开的关于“唯政治倾向”和“非政治倾向”的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东北对萧军思想和香港左翼批评家对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等。

16.中国台湾文学与作家(考前浏览)
(1)30年代杨逵: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把抵抗殖民统治的民族精神和塑造新型台湾知识分子的形象结合起来,坚定的民族意识和富于抗争的知识分子情怀。如《送报夫》《模范村》;设置两条并进的线索,结构的巧思,人物的塑造;讽刺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赖和:“台湾的鲁迅”,写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反抗,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3)40年代台湾文学社团:“银铃会”,新诗发展史上重要的诗人团体。
(4)40年代-吕赫若:阶级对抗/妇女命运/反思传统文化/直面中日关系。人物形象生动/内心世界丰富复杂。(5)50一70年代:《现代文学》刊物;乡土文学论战-彭歌/余光中/朱西宁:文学要表现人性,反对乡土文学中所含有的阶级意识和地域意识;陈映真/王拓/叶石涛:文学关注社会现实,注重民族特色,反对文学的个人化和西化倾向。
(6)“十七年”台湾小说:浓厚的现代主义文学色彩,白先勇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现实主义意味,以林海音、陈映真等;海外中国人生活的作品,於梨华、聂华苓等人的创作为代表;通俗文学作品,琼瑶等。
(7)“十七年”香港小说:先锋姿态明显的现代主义小说,刘以曾《天堂与地狱》《酒徒》《寺内》;通俗化大众化的武侠/言情小说,以金庸、梁羽生和亦舒为代表。金庸-《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鹿鼎记》等武侠小说。梁羽生:《龙虎斗京华》《十二金钱镖》《白发魔女传》等。
(8)台湾诗歌:余光中“乡愁”;症弦:现代观念、民谣风格和哲理沉思于一体;洛夫:浪漫的抒情和现实主义的探索,挖掘内心+客观世界-“诗魔”;杨牧:对“美、忘我的爱”的歌颂,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和对死亡的沉思;叶维廉:对“纯诗”的提倡和实践,语言/概念表现万物形象,建构寄寓意义。
(9)台湾散文:琦君:《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母爱是重要的书写对象,写自然故乡动物,安详和平淡。余光中:《逍遥游》《听听那冷雨》《青青边愁》等十余种,为“现代散文”树立了标杆。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以率真/冒险/传奇/浪漫的特质,成为台湾散文中别具一格的存在。杨牧:散文《叶珊散文集》《柏克莱精神》《年轮》《搜索者》,核心主题是“反思”和“探索”。
(10)80年代台湾散文家龙应台:《野火集》《人在欧洲》《女子与小人》《我的不安》,1984年《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大胆言论,毫不隐晦的姿态和深刻的穿透力。

散文创作主要两类:社会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反映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以社会人的身份,对社会问题发声;以女性的身份,为女性疾呼。以小见大,从具体事例生发出某种思想,在不长的篇幅中,明心见
性,一针见血。文字简洁有力,笔锋常带感情。在具有思想深刻性的同时也具有艺术性。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