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典诗歌珍藏丛书—雨果诗选

外国经典诗歌珍藏丛书—雨果诗选

沈士学
38832
气象万千的伟大诗人雨果(序)

柳鸣九
1885年5月17日,八十三岁高龄的雨果患重病的消息,在巴黎传开了,从这天起,每天的报纸都有他的病情通报。寓所前,总聚集着一批又一批关切探询的人群,不断有社会名流在门前下车献上自己的名片。
5月22日,雨果逝世,上议院与众议院获悉,立即休会,宣布全国性的哀悼。两院一致通过政府的提案,决定为雨果举行隆重的国葬。
5月30日,雨果的遗体停放在凯旋门下,四周呈星形放射的大道上,路灯与火炬日夜照射,不尽的人流从凯旋门下通过,瞻仰雨果的遗容。
6月1日,葬礼举行,鸣礼炮二十一响,仪仗队由十二名法国青年诗人组成,二百万人群跟随在灵车的后面。
这是法国以至欧洲最大规模的一次葬礼,是精神文化领域里最崇高的一次哀荣,正如著名作家、历史学家、雨果学权威安德烈·莫洛亚所指出的:"一个国家把过去只保留给帝王与统帅的荣誉,给予一位诗人,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雨果出生于拿破仑时代开始后的第三年,其父勃鲁都斯·雨果出身平民,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军;拿破仑时期,转战南欧,获将军衔。雨果幼年时曾随军到过意大利、西班牙。雨果十二岁时,拿破仑失败,波旁王朝复辟。由于其父又宣誓效忠新统治者,而其母本来就出身于"路易十六的忠臣之家",是一个"激烈的旺岱分子",少年雨果有过一个为时约十来年的保王主义时期。
雨果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写作,很早成名。1819年,与两个哥哥创办《文学保守者》周刊;1822年出版第一个诗集,后又将它增补为《歌吟集》;接着又相继发表了小说作品《冰岛的凶汉》(1823)与《布格﹣﹣雅加尔》(1826)。
查理十世上台后变本加厉的反动使革命逐渐酝酿成熟,在自由主义思潮日趋高涨的背景下,雨果的政治态度开始有了转变。1826年,因缺乏明确纲领,成立于1823年的浪漫派第一文社解散,雨果与维尼、缪塞、大仲马、诺地埃另组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1827年,他在《铜柱颂》一诗中缅怀了拿破仑时代欧洲封建君主国家的武功。同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战斗性的宣言《<克伦威尔>序》,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从这一年起一直到1840年,他以丰富的戏剧、诗歌以及小说创作显示出新文学的实绩。1829年,浪漫主义戏剧《玛丽蓉德·洛尔墨》由于批判了专制王权,遭到禁演。同年,他同情和歌颂希腊解放斗争的诗集《东方集》问世,并出版了批判统治阶级以法律压迫劳动者的小说《死囚末日记》。1830年,他写作了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和新颖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艾那尼》,这个剧本在七月革命前夕初次演出时,浪漫主义与伪古典主义两派的拥护者,在剧场进行了烈的斗争。演出最后获得极大的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戏剧对伪古典主义戏剧的胜利,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后,雨果以欢迎的态度写作了热烈的颂诗《致年轻的法兰西》。1831年他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上演了剧本《玛丽蓉·德洛尔美》,发表了抒情诗《秋叶集》。1832年以后,他相继发表的作品有剧本《国王取乐》、《吕克莱斯·波日雅》(1832)、《玛丽·都铎》(1833)、《安日洛》(1835)、《吕意·布拉斯》(1838);诗集《暮歌集》(1835)、《心声集》(1837)、《光影集》(1840);小说《克洛德·格》(1834)以及杂文《文学与哲学杂论》。七月革命以后这一时期雨果的戏剧与小说作品,充满着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对这时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力量的激愤地控诉是这些作品的基调。
金融家王朝的建立与巩固,使雨果逐渐在政治上采取了和现实妥协的态度。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1845年后,雨果在文学创作方面比较沉寂,在政治舞台上却很活跃。1848年以前,他一直在君主立宪制与共和政体之间摇摆,巴黎的无产阶级在二月革命中提出推翻七月王朝、建立共和国的口号后,他才坚决站在共和的立场上。这时他被选为制宪会议的成员,对巴黎无产阶级的六月起义抱同情的态度。1848年底的总统选举中,他投票支持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不久又成为这个野心家的反对派。他是1849至1851年间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左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宣布帝制,大肆进行镇压,雨果和他的政派发表宣言试图反抗,但遭到失败,政变后的12月11日,他被迫流亡国外。
19年流亡期间,雨果先后居住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和大西洋中英属泽西岛和盖纳西岛,始终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政权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852年,他出版了对拿破仑三世作辛辣嘲骂的政论小册子《小拿破仑》,并写了揭露政变过程的《一桩罪行的始末》(后于1877年发表》。1853年,他"充满革命气势"的政治讽刺诗集《惩罚集》出版。1859年,他拒绝拿破仑三世的"大赦"。在流亡时期,他的其他文学创作有诗集《静观集》(1856)、《历代传说》(1859)、《街道与园林之歌》(1865),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以及文艺批评专著《莎士比亚论》(1864)。
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结束了长期的流亡生活,凯旋式地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普法战争爆发后,他持反战的态度,但普鲁士军队侵入法国围困巴黎时,他以激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了斗争。他发表演说鼓舞人民的斗志,他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他捐款铸造抗战的大炮,其中的一尊就以"雨果"命名。1871年2月,他被选为被罪的公社社员辩护,争取对他们的赦免。1872年,他刊行了在1870一1871年法国人民艰难时日中写的诗体日记《凶年集》。1877年以后,他完成了四部诗集:《祖孙乐》(1882),《历代传说》第二、三集(1877、1883),《灵台集》(1882);两部政论:反对天主教的《教皇》(1878)和批判封建君主权力的《至高的怜悯》(1879),以及一部戏剧《笃尔克玛》(1882)。
(一)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而且,就其创作量之大,诗歌创作内容之丰厚深广、色彩之绚丽灿烂、气势之雄伟恢宏、诗艺之高超精湛,也要算是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超级诗歌大师中的一个。他的诗歌集生前发表了十九部,身后又整理出版了六部,共约二十二万余行的篇幅,已成为世界诗库中的巨额财富之一。
雨果中学时期即以诗才而闻名。他二十多岁时,第一次出版了诗集《颂歌和杂诗》,其中不少诗乃是少年之作,如《与童年告别》、《睡意》与《重建亨利四世雕像颂》、《旺岱的命运》等,这一处女作几经增删,一版再版,于1828年定名为《歌吟集》,而在雨果诗歌创作历程中作为第一块纪念碑树立了起来。它对于雨果整个诗歌创作而言,其艺术成就的意义并不如其文献材料的意义。其文献材料性就在于它是雨果早期思想状态与思想发展轨迹的记录与雨果出色的诗才天赋的最初展示。诗集的多数作品都是以社会政治为题材,致力于从君主思想与宗教信仰的高度来发掘社会历史事件的诗意,反映了复辟王朝统治下一个思想尚未定型成熟的青少年在家庭现实利益的无形制约与保守派母亲的影响下那种幼稚的保王主义狂热,而少数若干诗作如《双岛赞》与《铜柱颂》则又表现出这个青年人摆脱了政治偏见而有了与近代法兰西历史进程合拍的自由主义的政治觉醒。诗集无疑显示出了诗人早熟而高超的技艺,但其中与出众的才华同时并存的,是人为求雅的古典主义语言痕迹与夸张、稍逊自然的诗歌风格。
在雨果诗歌创作历程中,1829年问世的《东方集》最先发出了夺目的异彩,它在20年代初以后希腊民族解放斗争如火如茶的历史背景上,由世界各国文化精英纷纷声援并参与这一斗争的时尚所引发,其中若干名诗如《孩子》、《卡纳里斯》、《罗莎娜》都是直接献给英勇斗争着的希腊人民,充满了激昂悲壮之情。诗集的题材并不限于这片国土,它具有一种对法国人来说是"泛东方"的视野,扩展到了西班牙、中东、阿拉伯世界与非洲,诗人并无对这些异国的经验与实感,他的诗集仅是知识与想象结合的产物。在这里,雨果第一次显示了他作为一个真正诗人的丰富奇美的想象力,画家般的调色渲染的技艺,他以铿锵的词句与悦耳的音节,绘制出一幅幅鲜明灿烂、绚丽旖旎、引人入胜的异域画面,在艺术上足以造成视觉形象上的最佳效果。诗集色彩与风格完全是浪漫主义的,它引起了具有新艺术口味的新一代文学青年的赞叹与欢呼。如果说1830年《艾那尼》的上演完成了法国浪漫主义戏剧的胜利的话,那么,《东方集》则主要地提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实绩。
《秋叶集》(1831)的出版是雨果诗歌创作中的一件大事。它是最初显示了雨果的抒情诗人素质一个最美、最感人的诗集,它发出了浪漫主义文学(不论是夏多布里盎的浪漫主义还是拉马丁、维尼的浪漫主义)所具有的一个"共律"与"音色":忧郁。它并非无病呻吟之作,而是年仅三十岁的诗人初尝了人生苦涩的滋味而过早纷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