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典诗歌珍藏丛书——普希金诗选

外国经典诗歌珍藏丛书——普希金诗选

沈士学
45951

普希金诗选。柳鸣九主编。顾蕴璞编选
时代文艺出版社
普希金和他的诗歌精神(序)顾蕴璞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俄罗斯近代文学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奠基人,是"一切开端的开端"(高尔基语)。普希金不但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而且是俄罗斯精神文化的象征①。就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而言,普希金"是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郭沫若语),而就本国历史上的地位而论,据1999年6月一项民意测验,他名列第二,仅次于彼得大帝。普希金是举世公认的俄罗斯的文学(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批评)经典,特别是俄罗斯诗歌经典之最。
普希金的生命轨迹
普希金,于1799年6月6日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古老而衰落的贵族家庭。父亲当过禁卫军军官,崇尚法国文化,有大量藏书。母亲是埃塞俄比亚(又有人论证为喀麦隆)裔"彼得大帝的黑奴"汉尼拔的孙女,父母相距极远的血缘给普希金留下了混血的外貌特征和超凡的智能素质。叔父瓦西里·普希金(1770-1830)属于以卡拉姆津为代表的感伤派诗人。普希金早年家里的常客有卡拉姆津、茹可夫斯基、巴丘什科夫等著名诗人,他们给少年普希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学氛围。对普希金起过启蒙作用的法籍家庭教师和熟悉民间文学的奶娘阿琳娜·罗季昂诺大娜,不但使普希金八岁起就能用法语写诗,从小便亲近俄罗斯民间文学和人民的语言,而且为他尔后毕生从事外国艺术经验的本土化和民族艺术传统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文化素养基础。
1811年,12岁的普希金随叔父到彼得堡,并进了专为贵族子弟创办的皇村学校。在法国大革命和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胜利的感召下,普希金接受了拉季舍夫的革命民主传统和法国伏尔泰等人的启蒙主义思潮,与未来的十二月党人丘赫尔别尔格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就读皇村学校期间,普希金初露诗才,即写下一百多首抒情诗,虽是以歌唱爱情、友谊为主的习作,但为尔后的诗歌以至整个文学创作打下基础,特别是在毕业典礼上朗诵的抒情诗《皇村的回忆》,深深打动了老诗人杰尔查文,称他是将来接替自己的人。这首诗使普希金一鸣惊人,也使他对未来充满自信。
1817年,普希金从皇村学校毕业,以十等文官的资格在外交部任翻译。1819年,他参加"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和两社中的一些十二月党人交往密切,观点接近。1817-1820年,普希金的诗带有日益明显的政治倾向,他所写的《自由颂》(1817)、《致恰阿达耶夫》(1818)、《童话》(1818)、《乡村》(1819)等抨击了沙皇专制政权和吃人的农奴制度,激起了进步青年的强烈反响,触怒了亚历山大一世,招致了原遣往西伯利亚,后在茹可夫斯基(普的老师)的斡旋下改发配南俄(在奥德萨总督府任职)的政治流放。普希金在上述时期根据民间故事用人民的语言创作了被誉为"俄国诗歌的转折"的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1817-1820),这部来自民间又高出民间,借鉴贵族传统又向它挑战的叙事诗,使当时最伟大的诗人茹可夫斯基心悦诚服地称他为"取了胜的学生",而他自己则叫做"被击败的老师",普希金从此享誉俄国诗坛。
1820年5月,普希金在南下流放途中获准随1812年卫国战争英雄拉耶夫斯基将军一家游览了高加索及克里米亚,9月抵达萨拉比亚曾是十二月党人南社活动据点的基希尼奥夫。他的抒情诗《短剑》(1812)就曾在南社成员中起到为推翻专制煽风点火的作用。南国绮丽的自然风光,十二月党人的政治氛围,因歌颂自由而招致的孤立处境在诗人的创作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其中有《高加索的俘虏》(1820-1821)、《巴赫奇萨拉伊的泪泉》(1821-1823)、《强盗兄弟》(1821-1822)、《茨冈人》(一译"茨冈")(1824)等浪漫主义叙事诗或诗体中篇小说,《致人海》等抒情诗以及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第一、二章。这时期普希金在创作上出现两次转折:《高加索的俘虏》(1820-1821)因借鉴拜伦的外来经验反映俄国当代人心态而使普希金成为当时俄国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但普希金又因该长诗未能刻画出当代青年的典型而又写出第一部俄国现实主义剧本《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和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诗体)《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第一、二章。
1824年,普希金冈与沃隆佐大将军关系恶化而被调离奥德萨。同年8月,亚历山大一世因普希金写有一封亵渎上帝的信件将他流放到普斯科夫他母亲的领地米哈伊夫斯科耶村交由政府、教会和父母三方共同监管。普希金在奶娘的陪伴下在这里所度过的两年幽禁生活,使他接近了文学的源头﹣﹣人民的生活,汲取了俄罗斯精神文化传统和道德审美理想,写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几十首抒情诗、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叙事诗《努林伯爵》、《茨冈人》以及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前六章。
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起义惨遭失败,次年7月,五名领导人被处绞刑,其余一百二十名参加者被流放西伯利亚,普希金对此深感痛惜。新沙皇尼古拉一世明知普希金与其并无牵连,却故作姿态对他宽大,以笼络民心。还亲自召见他,允许他回莫斯科居住,但同时又宣称将亲自审查他的作品。1827年,普希金又获准去彼得堡。尼古拉一世曾向他许诺要推出多项改革措施,他虽写了《斯坦司》、《给朋友们》等幻想尼古拉一世效法彼得大帝实行仁政的诗,但始终持独立见解,与流放中的十二月党继续保持思想联系,因而依旧受沙皇宪兵等的密切监视。他所写《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阿里昂》(1827)仍保持着先前在《致恰阿达耶夫》、《短剑》等中所表现的反暴政、颂自由的政治倾向。1828年,普希金写了以彼得大帝为题材的叙事诗《波尔塔瓦》,开始把注意力从现实转向历史,但关注俄罗斯命运的初衷丝毫未改变。1830年5月,普希金和娜塔莉娅·冈察罗娃订婚,然后便下乡处理父亲划归他的在波尔金诺的一块领地和二百农奴等事宜。当时正值金秋季节,但遇到霍乱流行,被困在那里达三个月之久。这就是诗人一生中创作最丰硕的"波尔金诺之秋":最终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还写了《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萨列里》、《石客》、《瘟疫流行时的宴会》等四个小悲剧,童话诗《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此外,他还写了三十多首抒情诗。
1831年3月,普希金和冈察罗娃结婚。5月,由莫斯科迁往彼得堡,定居在皇村,仍回外交部任十等文官,但无具体职务。为了能经常在宫廷舞会上见到普希金美艳绝伦的新婚妻子,沙皇尼古拉一世赐给诗人宫廷近侍的头衔,这对普希金实质上是一种污辱。但为了利用宫廷档案写自己决心要写的《彼得大帝史》,普希金权且违心地接受了这一差使,从而落入沙皇精心设计的加害他的陷阱。即使在这种逆境中,普希金仍力排干扰,专心加紧创作,写出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叙事诗《铜骑士》(1833)等不朽名著。
30年代的彼得堡,政治气氛十分令人窒息。原先抗暴政、争自由的贵族革命知识分子,有的已沉默,有了甚至已妥协,只剩下赫尔岑等少数优秀分子还在苦苦探索救国之道。普希金因受沙皇的监视无法和他们取得联系。此时他的思想显得很矛盾:一方面,同情十二月党人的不幸处境,另一方面,又认为起义是不明智之举;一方面,对沙皇当局始终保持诗人的使命与尊严,另一方面,对尼古拉一世抱有幻想,期盼他也能和彼得大帝一样实行仁政。这一时期,他在创作上已逐渐由诗歌转向散文,而且专注于历史题材,特别是彼得大帝和农民起义。他开始从事文学批评,参与《文学报》(1830-1831)的工作,创办了《现代人》杂志,发现与扶持了一批文学新人。
与宫廷的接近使普希金疏远了对他怀有厚望的广大读者,他本人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多次请求辞官去乡间专门从事创作,但遭到沙皇的拒绝,他与宫廷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他深感被一种敌意笼罩着。沙皇对普希金妻子美颜的垂涎,已使诗人严重受辱,法国波旁王朝的余孽,近卫军军官丹特士对她的追逐,更使中伤诗人名声的谣言纷起。一封羞辱诗人的匿名信终于让普希金忍无可忍,要求与这个法国佬决斗,以捍卫自己的名声和祖国的尊严。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这位俄罗斯的稀世天才终于倒在了受宫廷幕后指使的外国人丹特士的枪口下,于1月29日下午两点四十五分含恨长逝。
普希金一生共写下八百多首抒情诗,十二首叙事诗及若干叙事诗片断、提纲、六首童话诗,一部诗体长篇小说,一部散文体长篇小说及几部散文体或书信体中篇小说,五部散文体短篇小说,六部诗剧及一些剧本片断,多篇政论、文论、书信、日记以及《普加乔夫史》、《彼得大帝史》(未完成)等。
普希金的诗歌精神
诗歌精神是诗人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注,是时代精神与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