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百首。何艳丽选编

元曲三百首。何艳丽选编

沈士学
28270
元曲三百首。何艳丽选编
吉林出版集团
导读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实际包括杂剧与散曲两种不同体裁的文学形式。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出现的,在"俗谣俚曲"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它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人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从我国诗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元曲是一个革新和发展。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因此元曲在形式体制和总体风格上都和传统的诗词有所不同,它不仅增加了句子的长短变化,用韵灵活,又可用口语、方言。因而豪辣坦直、通俗自然,更具生活气息便成为它突出的特色。清代曲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就这样评论过元曲:"若其体,则全与诗词各别,取直而不取曲,取俚而不取文,取显而不取隐。盖此乃述古人之语,使愚夫愚妇共见共闻。非文人学士自吟自咏之作也……总之,因人而施,口吻极似,正所谓本色之至也。"散曲又分套曲和小令两大类。小令是单支曲子,是按不同曲调创作的长短句歌词。每个曲调都有它固定的名称,如[山坡羊]、[天净沙]、[折桂令]等等。这些曲调分属于[正宫]、[中吕宫]、[双调]等十二个宫调。有的把三支以下的曲子联合在一起,称为"带过曲",是小令中的特殊形式。套曲也叫套数,是由同一宫调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的组曲。散曲的形式灵活多样,抒情、叙事、咏物、写景,甚而至于讽刺、谐谑无所不能。因而它题材宽泛,内容丰富,雅俗兼容。有的作品慨叹世情、愤世嫉俗。有的作品描写自然景物,或写山川江河的雄奇壮美,或写渔村、花溪的秀丽明媚。可以说它是作家厌倦现实人生,想在大自然中获得慰藉的一种表现,因而往往和叹世归隐、咏史抒怀联系起来。少量的咏史之作则多借以抒发作者个人的人世沧桑之感。元代散曲中歌咏男女恋情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作品描写十分真率、大胆,往往极富民间歌谣的特色。
元曲作家按其创作风格可分为豪放与清丽两派,豪放为正宗,清丽为别调。关汉卿可谓豪放派的典型代表,高原、白朴、贯云石、刘致、冯子振等也都属于豪放派。清丽派首推乔吉、张可久。张可久是由自然率真向清丽工巧转变的关键人物,他毕生专作散曲,为元代散曲之冠。另外姚燧、卢挚、徐再思、李致远等人也都属于清丽派。元曲以其济济一堂的作家队伍和独树一帜的作品艺术,成为中华文艺发展史上又一座高耸云天、光芒四射的丰碑,迄今犹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精神享受。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朝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得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有人说诗、词、曲、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四颗明珠,但相对于其他三种"阳春白雪"的文学形式,"曲"一向被认为是所谓的"下里巴人"的民间艺术。其实元曲并不俗,我们读了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那支千古绝唱[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读了马致远那支脍炙人口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怎么会把它们与"俗"字联系在一起呢?如果强要说俗,这里的俗也并不是指俗气、鄙陋,它是相对于高雅、雅致的"雅"而言,是指通俗、质朴。应该说元曲不只有俗的一面,同时也有雅的一面,是有雅有俗、雅俗共赏的。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文学,俗亦成文,里亦成趣,把自然的艺术推向极致,上可与唐诗宋词争胜,下可与明清传奇媲美,是我国古典艺术宝库一份极其宝贵的遗产。
何艳丽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