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精品

元曲精品

沈士学
9770
元曲精品
李汉秋,李永祜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
前言

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一般兼指杂剧和散曲。散曲是金元时代在北方产生的合乐可歌的新诗体,继诗、词之后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兴韵文。
首先是使用了大量口语甚至方言俗语入曲,所以语言风貌与以文言词汇为基础的诗词迥然不同。其次是增加了句调的参差变化,如一字句,词中不多见,曲中则常见。其句格本来就极尽长短变化之能事,何况在正格之外又可以加衬字,许多口语正是以衬字入曲,既按固定的曲调,又能容纳活泼的口语,大大增强了曲的表现力。再次是用韵虽比词密,但平、上、去三声可以互叶,在表情达意上就更自由一些。最后是风格不同。词蕴藉含蓄情余言外,曲淋漓尽致不留余蕴;词以缠绵婉约为正宗,曲以泼辣奔放为本色;词婉曲多用比兴,曲直朴多用赋法;于是,元散曲终在唐诗、宋词之后独树一帜而擅一代抒情韵文之长。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介于小令套数之间,还有联合同一宫调内经常连唱的两调或三调为一首的,称为带过曲。
元初统治者歧视汉族知识分子,读书人满怀抑郁苦闷,扼塞之气激而为纵逸放浪,一借散曲遣兴,或甘追欢声色,或思高蹈山林,于是,恋情闺怨和隐逸叹世之作一时蔚为风气,构成散曲的两大宗,弥漫曲坛。但在这种浪子风流和隐逸情调中却涌动着一股逸出封建常轨的叛逆意识,虽然它是以混沌和不稳定的形态出现,而且夹杂着种种陈渣和污垢,但经过淘洗,还是可以从优秀作品中看出它们所表现的对于封建主义的一种解放倾向。
元曲的另一部分即杂剧,出现于金末元初,到元成宗时(十四世纪初)进入了繁荣时期。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元代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的产物,也是自唐宋以来古代文学通俗化大趋势的反映。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到元杂剧进入了成熟阶段。
杂剧是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将唱念做打与音乐、美术、舞蹈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的篇幅长,容量大,反映社会生活广阔而深入。就内容而言,元杂剧无论社会剧、爱情婚姻剧、历史剧乃至神仙道化剧等各类作品,都或强或弱,或坦露或曲折,或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对封建统治阶级、社会邪恶势力和社会不平现象的抗争情绪,呈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就艺术而言,元杂剧塑造了大批形象丰满、性格鲜明的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创造出或豪放、或缠绵、或悲壮、或闲雅、或凄切、或轻松、或质朴、或华美、或淡雅、或凝重等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文学艺术宝库。元杂剧在体制和形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剧本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一个楔子,并由一个演员(主角)唱到底,其次是剧本的音乐,以官调作为演奏形式,将属于同一官调的一系列曲牌按一定顺序联缀在一起,组成一个单元,并
,且一曲到底,每次是角色基本分为末旦、净杂四类,其中以末角、旦角最重要,剧本主要角色一般一至两个,多为末旦充任。
在这里还要谈一下南戏。南戏不属于元曲的范畴,但它是元代流行的一个剧种。南戏兴起于南北宋交替之际,延绵发展于宋元两代。早期的南戏多已失传,被称为"四大传奇"的《荆》、《刘》、《拜》、《杀》是元代南戏的代表。元末高明的《琵琵记》以其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性、艺术上的成熟性和体制上的完备性,成为南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南戏在题材上以表现家庭矛盾、男女爱情和婚姻的纠纷为主要内容,在风格上以轻柔细腻、纤徐婉转为特色,这都与北曲即元杂剧迥然有别。而它的篇幅长短无定制,不分折,官调转换灵活,不必一韵到底,不限一个演员演唱的这些特点,也与杂剧的体制、形式明显不同。
人们常用"词山曲海"形容宋词和元曲数量之巨。元曲作家数百,作品数千,决不是一个容量有限的选本所能反映其全貌的,这里所选的散曲、杂剧以及南戏,只不过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但它们在思想、艺术和风格上各具特色,代表了元曲和南戏的主要成就。我们邀请学术界的部分同仁,对入选作品(杂剧和南戏分别以"折"或"出"为单位选取精彩曲词)作了简要的分析、评论,以飨读者(考虑到节省篇幅,入选的作品未录宾白)。由于时间匆迫和我们的学识所限,所见未必尽属允当,殷切期待专家、读者指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杂志副总编吕薇芬同志给予了鼎力支持和推动,编辑李伊白、竺青两同志在组织联络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在此我们一并表示
感谢。李汉秋,
李永祜。1992年8月7日于北京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