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性理

五行性理

无怨释然
11215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论,最早见于《尚书》中的《甘誓》与《洪范》。一百多年前东北山村一文盲农夫王树桐(字:凤仪)扛活,敦伦尽分,仁德忠孝,却因不满村人不忠不孝而怨人患疮痨十二年,后偶听善书《三娘教子》悟出:『愚人争理、贤人争罪』,对天悔过,知怨人伤身之害——一夜疮痨得愈;后救讲善书的杨柏,精诚所致,由诚而明,黑夜见白日,见人如透明状;父殁学『杨一守坟』守墓三年,发大慈大悲之愿,念百姓病痛之苦,求天赐疗病话病之法,守墓百日时,悟透了性天,大彻大悟,发明了性理疗病之法。王善人所讲五行与中医《黄帝内经》不尽相同。
所讲的道非儒、非释、非道,即十二字薪传:
1.来踪:从哪里来(三界:性心身),
2.去处:往哪儿去(四大(境)界:志意心身),
3.应世之法:五行(木火土金水)。
死心化性+尽本(分)立命:去(恶)习性、化稟性、圆满天性,名则命也(名即角色名分),消阴命、止宿命、长天命,道是行的,德是做的,不行没有道,不做没有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性命双修,性归命,二人产生一条道,道讲自己一端,理讲两面,讲情互相疼,讲理气死你,尽道不要(求对方)道,顺人习性化己禀性,受人禀性存己德性。放下情牵物累,看破荣华富贵,敦伦尽分,积功累德,知道『四勿』(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出身界,→避免心『四不正』(有所忿懥、好恶、恐惧、忧患——心不正)出心界,→『四毋』(毋意毋必毋团毋我)出意界,→『四无』(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到志界,才能轻清上浮为天,是超脱之路;反之,若一味为欲望,为名利情,重浊下沉为地,是条不归路。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