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讲 成唯识论(卷一)

南怀瑾讲 成唯识论(卷一)

修菩音频降噪
905070

成唯识论,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十卷,护法等造,唐玄奘于显庆四年(659)纂译,窥基笔受。这是一部解释《唯识三十论》(颂)而属于集注性质的书。传说玄奘留学印度时,曾广收十家注释(每家各10卷),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的传本。回国后,原拟将十家注释全文分别译出,后采纳窥基建议,改以护法注本为主,糅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集成一部。
  《成唯识论》的结构,大体沿用了护法的释论。释文所牒的《三十论》颂文,也采用护法一系所依据的本子,个别地方和他家的本子在文句上有很大出入,象另有一颂说明唯识性,即是护法论本所独有。论的首尾有序颂和结颂,都是护法释论原有的。本文释《三十论》的大段区分,据说是依《华手经·求法品》,用相、性、位三分,这也是护法释论的原式。三分是:初释本论第一颂至第二十四颂,明唯识相;次释第二十五颂,明唯识性;后释第二十六颂至第三十颂,明唯识位。综合这三分解释,显示了《三十论》里的唯识义理明净极成,故名《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的主要内容:在第一大段释唯识的相里,先略标宗要,解释论第一颂的前三句,指出世间和自教中所说种种我、法的名目,都不是实有其性,而只是依据心识所变的相貌而假为施设。跟著广破印度外宗及自宗声闻乘所执着的实在的我、实在的法都不合理。其次正解识相,分能变识相和所变相二段。释能变的识先序说识有因位(种子)和果位(现行)的不同情况,再依颂区分能变识为三类,即异熟(第八阿赖耶识)、思量(第七末耶识)及了别境识(眼、耳等前六种识)。第一阿赖耶,以自相、因相、果相、相应、五爱、三性、恒转、伏断等八段,解释“阿赖耶、异熟、一切种”等十义,更引《大乘阿毗达摩经》等五种共、不共教典及持种、异熟、趣生、执受等等十种道理,来证成赖耶之存在(以上释第一颂末句至第四颂)。
  次释末耶识,以出名、所依、所缘、体义、行相、染俱、相应、三性、界地、伏断等十门分别;更引《入楞伽经》及《解脱经》等教典及不共无明、意根、意名等六种道理,来证成末耶之存在(以上释第五颂至第七颂)。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