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致解读《大明风华》--“明朝那些事儿”

细致解读《大明风华》--“明朝那些事儿”

B啦和阿蛋
4.11万201
【朱棣】
他是朱元璋的嫡四子,很早就受封燕王,为国家征战平定边疆,文治武功能力突出,前面三个哥哥相继死去,在朱元璋去世前他是嫡子中最年长的,但是父亲选择了最爱的嫡孙继位;
建文登基主少国疑,在臣子的建议下,为稳固皇位,开始强硬手段削藩,陆续圈禁、杀掉“有谋反意图”的叔王;
当时朱棣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建文派来属官的监视下像狗一样的活着(而且随时有性命之忧),要么放手一搏自己掌握权力,性格强势的朱棣肯定选择了后者;
造反成功后他一方面用铁血手腕排除异己、镇压反对声音,一方面加倍努力(一个人干了三代的活)以证明自己虽然皇位是造反得来的,但做皇帝比建文做得好;
但在这个过程中,对好不容易得来的皇权,他始终有发自内心的忧虑:担心它再失去;
所以他越来越担心、猜忌、防备,不仅担心建文卷土重来,也担心自己的儿子造自己的反,他一面心中惶恐在皇宫睡不着觉只能到寺里听姚广孝讲经,一方面动之以情让子孙发誓日后不沾朱家人的血,另一方面却通过监视、离间、分化等手段加剧三个儿子间的矛盾,培植太孙,达到力量平衡以稳固皇权;
观剧的时候,如果前后对照,细心点就会发现所谓可爱的朱家五子的大明第一家庭实际上是名副其实的戏精家庭,表面热热闹闹、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烟火气十足的皇家日常下面是冰冷、染血的权力角逐,朱棣这种相互制衡,让每一方都有希望,每一方都没把握的操作,固然保证了子孙、臣子对他的敬畏和臣服(人心是最难捉摸的东西),但也为后面的权力角逐埋下了祸根;
在朱棣弥留之际,在皇位传承上,他面临了和当年他的父亲朱元璋一样的困境,如果传给太孙,“十分类朕”的汉王几乎会无悬念地复制他的上位之路;
如果传给汉王,自己最爱的孙子也会复制自己当年被监视像猪狗一样活着且朝不保夕的生活;
最后他无奈顺从了太孙“让他自己选择过他自己想过的生活”,也把这个难题困境传递到了下一代。

【胖太子:朱高炽】

在剧中是朱家“阴沟里的棉花球”,因为从小身体不好(肥胖、小儿麻痹,剧中还有消渴之症),虽占着嫡长子的名头被早早立了太子,但一直不被朱棣和朝臣重视和看好,但也许因为他的健康状况,他对权力的热望没有那么高,他宽仁慈和,心中对百姓的疾苦比较关心,在剧中他注意培养人才,是把社稷百姓看得比帝王文治武功的野望更高的人,但是夹在强势的父亲和弟弟之间,他很多时候只能装怂示弱以保全性命;
很多政治抱负也无法施展,面对父亲驾崩太孙带回的玉玺,他当时也有2个选择,一是顺从父亲最初的想法让汉王登基自己全家避往南京,一是顺从儿子的死谏登基,他最初是想选前者的,因为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他想保全儿子性命,但是太孙的坚决态度,加上他们这一系长子嫡孙的身份以及太孙从小在朱棣身边养大并接受帝王教育的实际,都决定了,他们即使退也大概率不会被放过;
所以他强撑着登基,并殚精竭虑以退为进为儿子布下了瓦解汉王赵王谋反的大局,继而功成身死。

【汉王】
这也是悲剧人物,如果朱棣不造反,他还是热血好武,照顾身体不好的兄长、保护年幼小弟的好兄弟;
但是朱棣的野心和不甘心,让他从小把老二培养成像自己的样子,(看他像老大埋头读书就揍他,从小被逼着学武上战场,为了造反成功,激励他打赢了可以做皇帝)可以说老二的野心和权力欲是被父亲培养、激发出来的,实际上朱棣对皇位继承人问题多年来一直在摇摆,一方面用心培养太孙,一方面又在暗地里考察老大、老二,这个摇摆给了各方希望;
而且在皇权面前,就不再有好兄弟,好叔侄,就是你死我活的仇敌;
朱棣死后,太子登基,直接困在京城他心有不甘,设计出逃起兵勤王,他吸取父亲的教训,不想直接造反名不正言不顺(毕竟之前太子地位是钦定的,朱棣出征前也给胖胖加了九锡,之后一直是太子监国),他的理由是朱棣死因成谜矛头直指太孙,想釜底抽薪,毕竟太子时日无多。但被太子运筹帷幄,以退为进化解了;
他被圈禁心有不甘,毕竟朱棣死前确实曾属意他,他不愿意一辈子坐困愁城,所以不惜定下诛心之计,自己杀光全家所有人,进而谎言激怒朱瞻基逼他杀了自己,摧毁其信仰,让他变成活死人,玉石俱焚,两败俱伤。

【赵王】
他的教训就在于:对于不被权力选择的藩王,最好的求生之道就是远离权力中心,像剧中各种名字出现在别人的闲谈中,面目模糊的藩王一样;
而像赵王这样要靠近权力中心,妄图左右逢源,两边讨好的,无异于火中取栗,自寻死路。

【好圣孙、宣德帝:朱瞻基】
从小接受帝王养成教育的朱瞻基本来豪情万丈,以为自己会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做得更好,但现实却一次次摧毁他的信念:先是他从小崇拜尊敬的爷爷不信他,相信二叔比他更合适帝位,这是一次不被认同的打击(实际上剧中朱棣的私心是为了保全他的性命);
在杨士奇的鼓励和支持下,他百般争取最终说服爷爷、父亲,让太子一系登了皇位,但之后又和父亲因为对待二叔的处理方式的严重分歧,被贬到南京读书,不被父亲认同,是他的第二重打击(当然后面证明这是父亲反败为胜的谋划);
后来他登基后,为了信守对爷爷所作的不杀朱家人的承诺,学父亲怀柔政策对二叔,却难敌二叔、三叔多年经营舆论毁人,外敌入侵,在内忧外患之下,他果断亲上战场宁愿自己身负重伤也要亲拒外敌于国门,声望得到空前提高,本来志得意满,踌躇满志,也解了二叔的圈禁,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汉王、赵王合谋定下诛心之计,逼他杀了汉王,从而摧毁了他的信仰,幼年亲眼看过靖难屠杀的他其实内心是不认同爷爷的,自己也一直想扭转朱家人杀朱家人的宿命,结果还是重蹈覆辙,三叔和他各种告密的种种(剧里剪辑了不少),让他开始怀疑、防备、疏远了身边很多人,包括若微,他成了龙,也成为孤家寡人,直到临近生命终点,快要放开权力了,他才慢慢和自己讲和,恢复了“人”属性(如捡起了曾经的爱好,开始尝试相信爱);
他在临终前说曾经想做个画家,但即使人生重来一遍,只要生在帝王之家,这个梦想也无法实现,除非他父亲是不受宠的藩王,远离权力中心,而他本身也才干平平才有可能,否则长子嫡孙,注定了他想随心所欲而不得。

【朱祁镇】
如果说前几代因为皇位争夺导致纷争,前面的人无路可走,到朱祁镇这一代就是一手好牌,出生时父母恩爱,是最受期待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只有一个弟弟,还不受待见从小就和生母一起被丢到道观自生自灭的;
虽然父亲早逝,但母亲和重臣也是按帝王的标准重点培养他,为避免前人的悲剧重演,母亲对他从小的教育都腔调仁爱、爱民,避免给他灌输血腥杀戮的东西,三杨的教育也重在怎么兼听则明怎么做明君,但是迫切想独立,又被朱家先祖英雄事迹洗脑了的小皇帝,不知天高地厚去亲征结果被俘,在瓦剌几年现实的残酷唤醒了他血液里的本性,他学会了伪装、拉盟友、求生存,并主动开始和后来的徐滨学前朝的帝王之道,之后回京,他被圈禁,想象中的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生活在帝王之家根本无法存在,所以在其木格死后,他收买人心复辟成功,之后诛杀兄弟和不臣之人,变成了一条龙;
他有没有别的选择?没有,他继续忍,结局可能就是自己被灭掉。

【朱祁钰】
这是一个在非正常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母亲偏执变态,从小灌输他本来是太子,他的皇位是被偷走的。因此在土木堡之变后,他利用北京保卫战的机会成功摆脱母亲的桎梏,并因缘际会登上皇位;
但成了皇帝,享受了权力的滋味的他就变了,他开始想着怎么牢牢把皇权抓在手里,并传给自己的儿孙,所以他百般拖延不想让朱祁镇回来甚至还想借炮轰瓦剌的机会除掉他;
他有别的选择吗?
如果是寻常人家,有的,把哥哥找回来,大家共同守好这个家;
但生在帝王家,他考虑的就是如果哥哥回来复位,他连再退回去做个普通藩王都不可得,毕竟他登过帝位,那他面临的不是被圈禁就是被杀;
即使哥哥被圈禁,太后反复让他安心,他仍然不甘心,为什么你有妻有子还有母亲爱,我就得摊上这样的妈,还妻子自杀断子绝孙?
为了让自己安心、平衡,他就要以绝后患,哪怕罗织罪名;
所以他们的互相残杀和争斗是必然的。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