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防
定义
国家为了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
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类型
扩展型
自卫型
联盟型
中立型
地位
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
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作用
保证国家或政治集团军事领导权的高度集中统一,平时对军事建设和战争准备实施有效的领导,战时对各种武装力量和各个领域支持、保障战争的活动实行统一的指挥
发展历史
古代
公元前21世纪,出现了第一个国家夏,国防的雏形产生,一直到到1840年,中国古代国防历经4000多年发展。
带来的启示
国防理论
兵制建设
国防工程
国防的兴衰
近代
旧中国有国无防,国门洞开受尽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人民为之付出了惨重代价,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现代
经过70多年的不懈努力,国防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现代国防军事实力明显增强。如“两弹一星”、航母、北斗、南海等
国防法规
定义
广义上
是指国家为维护国防利益,调整国防领域内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狭义上
是广义国防法规的一部分,是指由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制定的国防法律规范
基本特征
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司法适用的优先性
处罚措施的严厉性
体系
按立法权限区分为法律、法规、规章、军事规章、地方性法规五个层次
国防义务
(1)兵役义务
(2)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
(3)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4)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
(5)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
国防动员
定义
国家为应对战争或其他安全威胁,使社会诸领域的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或紧急状态的活动
内容
武装力量动员
国民经济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
交通战备动员
信息资源动员
政治动员
意义
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加强经济建设和增强国防实力的重要措施
壮大国威、威慑敌人的重要战略
迅速扩充军事力量的直接因素
组织
动员决策
发布动员令
充实动员机构
修订动员计划
落实动员计划
战事
经历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中苏珍宝岛战役
抗美援越战争
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
中越陆地边境战争
军民融合
是支撑国家由大向强的必然选择
是赢得国际科技和军事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
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是建设世界一流军事的重要途径
武装力量
现役部队
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和联勤保障部队
预备役部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民兵
使命
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保持常备不懈的战备状态
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
维护重大安全领域利益
遂行反恐维稳
维护海外利益
参加抢险救灾
战区
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
国防战略
积极防御,防敌偷袭(1956—1964)
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1964—1985)
应对和打赢局部战争(1985—1993)
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1993—2004)
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2004—2015)
打赢信息化战争(2015—至今)
第二章
国家安全
定义
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
核心利益
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
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阶段
冷战格局下新中国的传统安全观(1949-1978)
后冷战时代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1978-2013)
新时代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2014-至今)
内容
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极地安全、深海安全
挑战
多种矛盾交织,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还有许多不公正不合理之处,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仍在增加。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仍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世界安全形势更加复杂。面对着严峻的挑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就显得更加深远。(新冠疫情初期美国极度抹黑中国)
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
如环境污染、全球变暖、人口爆炸、毒品走私、国际犯罪、恐怖主义等
特点:一是具有全球性和全人类性;二是后果非常严重
国内政治国际化,国际政治国内化,民族主义强化,宗教政治化,成为新的趋势
一些国家内部的政治矛盾和冲突,导致国际干预,出现国内政治国际化。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在许多领域的交流和接触大大增加。在许多国家,国内政治对外交政策的影响逐渐扩大。
冷战结束后,过去被东西方对抗所掩盖的许多民族、宗教和文化矛盾重新抬头。
未来冲突大部分仍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有些发展中国家内部动荡加剧,冲击地区整体稳定。
中国有20个陆上与海上邻国,其中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相当一部分还是最不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必须以双边关系和多边地区合作来减缓周边可能造成的冲击
地缘环境
邻国众多(14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潜在隐患多
边界漫长( 2万多千米)、海域辽阔( 3.2万多千米),边界和海洋权益纠纷多发(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东有韩国、日本,东南有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地处大国利益交汇区,国家安全受大国战略博弈影响大
周边地区热点敏感问题多,国家安全易受影响
冷战残余和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
冷战或内战所造成的有些民族和国家的分裂仍然存在,如朝鲜半岛、中国台湾等。特别是近年来,这些分裂地区已经或曾经成为矛盾热点。
美国为维持其“世界领导地位”,企图保持其军事力量“无与伦比的优势”。为此,它不允许其他国家谋求军事优势或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军事地位
国际战略形势
定义
一般指世界政治格局。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政治利益的划分情况
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等多种行为主体在国际舞台上以某种方式和规则组成一定的结构,由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和状况。(如冷战时期的华约与北约)
特点
美国一超独大
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多极格局曲折发展
一带一路
是在2013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为了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而提出的
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更为广阔
它不仅给参与各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合作红利,也为世界贡献了应对挑战、创造机遇、强化信心的智慧与力量
美国安全战略
美国对外政策一霸独大,牵动大国关系起伏动荡
2012年奥巴马高调宣布连任并将“战略重点东移”,使亚太局势骤然恶化,更使世界安全面临新的考验
2017年,特朗普提出“印太战略”,欲将印度纳入美国战略布局,同时也是为了弱化中国在亚洲的战略地位
“印太战略”的内涵要义
国家利益高于意识形态
经济利益高于战略利益
中美竞争高于中美合作
第三章
军事思想
含义
军事思想是关于军事领域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内涵:包括军事哲学(战争观、军事方法论)和军事实践(战略思想、作战指导思想、军队建设思想和国防思想)
基本特征
阶级性
实践性
时代性
传承性
民族性
发展规律
依赖于军事实践特别是战争实践
在激烈尖锐的相互对抗竞争中发展
在继承和借鉴优秀成果中发展
在与哲学思想的相互促进中发展
与军事实践的辩证关系(军事思想的重要地位)
军事思想是军事实践的行动指南
由于战争较之任何其他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有确定性,因而军事思想对于战争实践的影响,就更为突出,对战争和军事实践活动的成败,有着重大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现实意义(军事思想的作用)
是军事实践的指南
是研究各军事学科的理论基础
是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外国军事思想
发展阶段
古代(公元前4000年到17世纪中叶)
近代(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
现代(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主要特点
军事思想形成起步较晚
深受西方传统文化影响
具有较强的创新开放性
古代
外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表现
一是陆、海并重
二是进攻至上
三是以力制胜
近代
近代外国军事思想代表作
俄国苏沃洛夫的《制胜的科学》;
瑞士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战略学原理》;
普鲁士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比洛的《新战术》、《最新战法要旨》;
法国吉贝特的《战术通论》;
美国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海军战略》等
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
包含关于战争、战争理论、战略与战术、防御与进攻以及民众武装等方面的军事思想
“防御是比进攻强的一种作战形式”
“民众武装是一种巨大的防御力量”
“光辉的战例是最好的老师”
战争具有“三位一体”的特性
暴烈性
盖然性和偶然性
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
战略的构成要素
一是精神要素(亮剑)
二是物质要素(充足)
三是数学要素(精准)
四是统计要素(大数据)
现代
代表人物
有布罗迪、杜勒斯、基辛格、麦克纳马拉、康恩、泰勒、奥斯古德、博弗尔等
中国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主要内容
一是战争观
二是治军思想
三是战略思想
四是作战指导原则
主要特点
一是阶级性
二是时代性
三是实践性
四是民族性
《孙子兵法》
作战思想
致人而不致于人,争取战场主动权(先处战地,调动敌人,以逸待劳,运用“诡道”“示形”致敌)
出奇制胜(奇正结合,奇正相生,出奇制胜)
避实击虚(战势存在虚实,使敌常虚、我常实;善于集中优势兵力突然袭击敌虚)
战略思想
知彼知己,先计先算
充分准备,未战先胜
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毛泽东军事思想
定义
是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主要内容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人民军队思想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
执行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的三大任务
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实行强有力的革命政治工作
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制度
人民战争思想
定义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一切为了人民,坚决依靠人民,彻底动员组织人民,充分武装人民,实行全面彻底的人民战争
基本原理
一是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
二是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三是兵民是胜利之本
四是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武器是重要因素
主要内容
(1)坚持党对人民战争的统一领导
(2)充分动员、组织、武装广大人民群众
(3)发挥人民军队的骨干力量作用
(4)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5)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和“三结合一配合”的组织斗争形式
(6)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战略战术思想
(1)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2)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三种作战形式密切配合,适时进行以改变主要作战形式为基本内容的战略转变
(3)慎重初战,不打则已,打则必胜
(4)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5)作战指导上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
国防建设思想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坚持以现代化为中心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时期军事建设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一、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总目标的论述
二、战争与和平理论的发展
三、军事战略的调整与发展
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一、军队就是要提高战斗力
二、注重军队的质量建设
三、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四、军队建设要贯彻改革精神
“三步走”战略
到2010年,用十几年时间,主要解决好军队的规模、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问题,为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到2020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军费的相应增加,基本实现军队机械化,使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再经过30年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实现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
“五句话”总要求
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打得赢不变质”
军队要建设成为一支具有强大实战能力和威慑能力的现代化军队,能够打赢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军队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永远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经得起任何政治风浪的考验
“三个确保”
确保军队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
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强军思想
主要内容
(1)强军使命,明确强国必须强军,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2)强军目标,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3)强军之魂,明确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4)强军之要,明确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5)强军之基,明确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必须加强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
做法
(1)强军布局:明确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全面提高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
(2)强军关键:明确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必须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3)强军动力: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统筹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
(4)强军保障:明确现代化军队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5)强军路径:明确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第四章
战争
定义
指敌对双方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武装斗争。战争是政治、经济竞争的延伸和继续
基本内涵
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主要特点
对抗性
暴烈性
概然性和偶然性
从属性
发展阶段
一是冷兵器战争(-19世纪初)
二是热兵器战争(-18世纪中叶)
三是机械化战争(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
四是信息化战争(21世纪初)
新军事革命
定义
是指在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军事领域引起武器装备、军事理论和组织体制等一系列的根本变革,导致彻底改变战争形态和军队建设模式的一场革命
主要内容
新军事技术革命
新军事装备革命
新军事理论革命
新军事组织革命
五个发展特征趋势
一是攻,重新重视发展核力量,并加速推进核力量的现代化
二是防,加紧研发新型反导系统,试图抵消对手的战略进攻能力
三是快,争相研发高超音速武器,以求打破战略平衡
四是网络战,不断巩固网络战能力,积极实践网络战理念
五是人工智能,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
三要素
一是硬件,即先进的技术和武器装备系统,是新军事革命的物质基础
二是软件,即创新的军事学说,是新军事革命的灵魂
三是体制编制的构成是先进的技术和武器装备以及军事学说的具体体现
机械化战争
定义
运用大量机械化武器装备,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进行的战争。机械化战争是工业时代的主导性战争形态
基本内涵
一是以机械化兵器主导
二是以机械化军队为主体
三是以大规模兵力突击和火力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四是以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五是以相应作战理论作为指导
三个阶段
一是形成阶段(1914-1918)
二是快速发展阶段(1918-1945)
三是走向成熟阶段(1945-20世纪80年代)
主要特点
一是火力、动力机械与电子技术等相结合
二是武器装备的机械化
三是突出强调坦克在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是强调多兵种协同作战
信息化战争
定义
是一种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并依赖于信息的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以及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
依托网络化信息系统,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及相应作战方法,在陆、海、空、天和网络、电磁等空间及认知领域进行的以体系对抗为主要形式的战争,是信息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
特征
一是作战装备智能化
二是指挥系统自动化
三是作战样式信息化
基本原则
保护己方的信息、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
扰乱敌人的信息、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
第五章
信息化装备
定义
采用现代技术,具有单一或多种信息功能的装备
分类
按其性质可分为进攻类、防御类和支援类信息化装备
按其杀伤效应可分为“硬杀伤”类和“软杀伤”类信息化装备
按其功能可分为信息系统、信息化作战平台、信息化弹药(精确制导弹药)、新概念武器和单兵数字化装备
信息化杀伤装备
“硬杀伤”信息化装备,如精确制导武器、核生化武器及新概念武器等
“软杀伤”信息化装备,如网络战武器、心理战武器
主要特征
网络化、集成化、精确化、隐身化、智能化
发展趋势
研制重点向新空间、新领域发展
系统结构向模块化、标准化发展
作战性能向远程化、精确化发展
指挥系统向一体化、智能化发展
平台设计向隐身化、无人化发展
影响
战场空间无限扩大
作战效能极大提高
战斗节奏加快,时间缩短
推进现代作战样式持续演变
促进了指挥控制智能化的发展
制信息权成为作战取胜的关键
信息化装备造价昂贵,战争消耗巨大
促进现代作战理论创新发展
信息化作战平台
定义
安装有大量电子信息设备的高度信息化的作战平台,是信息化弹药的依托
种类
根据信息化平台运用地点的不同,主要包括陆上、海上(水下)、空中和太空信息化作战平台等
信息化弹药
精准制导武器
是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概率较高的武器系统
有巡航导弹、战略弹道导弹、地对地战役战术导弹、防空导弹、空对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反舰导弹等
巡航导弹
巡航导弹是指以巡航状态在大气层中飞行的有翼导弹
战略弹道导弹
由火箭发动机推送到一定高度和取得一定速度及弹道倾角后,发动机关闭,弹头沿着预定弹道飞向目标,飞行轨迹大部分为自由抛物体轨迹,射程在一万千米以上,携带核弹头或常规弹头的导弹
防空导弹
防空导弹是指利用精确制导技术,对来袭敌机和导弹实施拦的导弹
核武器
利用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或者两者同时发生)、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大规模杀伤和破坏作用的武器。核武器一般包括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
杀伤效应
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放射性沾染、核爆炸的综合毁伤
化学武器
利用化学毒剂毒害、扰乱敌有生力量,牵制敌军事行动的装置的总称
按毒理作用特点分类,可以分为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性毒剂
生物武器
是以生物战剂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武器
有细菌类、立克次体类、衣原体类、病毒类、霉菌类、植物致病菌类、生物源毒素类
学习心得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