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度·鲁普》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度·鲁普》

love_small_cat
13635

这张专辑收录了拉度·鲁普的演奏录音,包括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格里格的钢琴作品。

鲁普1971年录制的舒伯特奏鸣曲D.784把我们带到他所开创的一个新领域。在这部奏鸣曲录音里,除呈现作品本身外,我们可以察觉出一种正在消失中的特有俄罗斯学派作风。这种风格明显地表现在第一乐章的响亮极强奏,及最后一个乐章的处理当中。尤其最后一个乐章说明了鲁普是何以能赢得范·克莱本大赛首奖。不只是在高速弹奏时能保有像水晶般明晰的触键,而且在最后的可畏八度音中,显得特别大胆而光采,即便当今知名钢琴家在此都刻意略去部分音符,以免弹奏时会影响速度。1971年鲁普就充分显示他在弹奏八度时的超技,事实上,这个特点也表现在演奏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舒曼《幽默曲》和巴托克《钢琴奏鸣曲》。虽然如此,他又不是那种急于演奏某些曲子,如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以自我炫耀的那种钢琴家。

在前述奏鸣曲录制十年后录制的《乐兴之时》D.780,可引领人们到鲁普诠释舒伯特作品的中心概念.你可以发现他表现这六首作品时所深深沉浸的忧郁、晦暗气氛,可以听到人类心灵的孤寂(如第二号的第二主题)、徒劳的挣扎(第一号中段)、高度的歌唱性,又常常语带哀愁与压抑,这些使得这部作品可被称为钢琴作品中的《冬之旅》。

鲁普从舒伯特作品起家,但不久后也开始涉猎贝多芬作品,例如五首钢琴协奏曲、多部奏鸣曲和c小调三十二段变奏曲。贝多芬和舒伯特问的关系显而易见,但鲁普的探索过程和施纳贝尔却恰恰相反。鲁普在三十二首变奏曲和诸如《月光》奏鸣曲中,有不少诠释观点是追随施纳贝尔,但有些优越而反传统的作法却是独创的,例如,变奏曲中把音量压低,主题第五小节末的渐慢,以及《月光》第一乐章中强调五度和八度和弦的低音,而再现部开头,鲁普把和弦往下移一个八度,制造出宛如拉赫玛尼诺夫作品般的效果。但这代表鲁普用舒伯特作品的语法去诠释贝多芬吗?施纳贝尔的诠释精神是根据泰尔所写的权威传记中对贝多芬人格的理解,鲁普的诠释则是精神分析式的,尤其是根据诸如索罗门等人的著作。我暂时保留这个话题不谈,毕竟这是很难在这个地方予以深究。

这套专辑中,鲁普所诠释的第三位维也纳音乐家是勃拉姆斯。间奏曲作品117-1可以让我们更明白鲁普对诠释作品本质的态度,以及他的观点何其丰富而创新。我们可以拿他与巴克豪斯作某种程度的比对(因为施纳贝尔并没有留下可参考的数据)。巴克豪斯是用最亲密的感情“唱”这部间奏曲,我们可以想象一位瞎眼、年老的游唱诗人,抱着他的竖琴在自弹自唱。他时时把和弦拆解成分解和弦,乐句起头不经意加入呼吸,并加入很多弹性速度。全曲音色非常一致,保持不变的如歌气质。他在1935年灌录的版本长度约是四分三十秒。

鲁普的版本则长达五分四十三秒。他最在意的不在乐句的流畅性,而在清晰的分句,有布莱希特之风,注重修词学上的结构,所以每个长句前半句的最后一个音,与下半句的第一个音之间,有个出乎结构考虑的刻意延长。所以他的音乐不像游唱诗人的歌咏,而宛如一长列的浮雕石壁,就像我们在歌德式教堂大门所见到的一般。鲁普诠释上的另一个理念,表现在乐曲中段调式改变的处理。这个调式改变并不是听众可以从聆听当中自行分辨的,鲁普便利用音色改变来予以强调刻画。鲁普在第一段最后一小节精心安排了一个伏笔,在第三段转回原调式时,又做了一个长达四小节的重迭音效,让听众同时可以听到两种音色。

在舒曼《童年情景》方面,我认为有四个参考版本可拿来与他相较:柯尔托、吉泽金、霍洛维兹和泽济。这些钢琴家和其它许多钢琴家一样,用不同方式来表达同一概念:在一个温暖的家庭气氛中,父亲用他慈爱的眼光来审视孩子们的世界。鲁普避免用这种传统的理解去演绎,他反而如同演奏勃拉姆斯间奏曲一样,把《童年情景》再度转变成布莱希特风格的吟诵,用科学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作品中所透露出人类精神的原型。传统观念里,人们认为童年应该是纯真无邪的,可是弗洛伊德却独排众议,认为童年的精神领域里已蕴含许多人们仍未意识到的黑暗面。鲁普便是站在弗洛伊德这一边。

有几句话是在介绍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时要先说明的。如果没有舒曼的钢琴协奏曲在先,我们认识这部作品的方式便会为之改观。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钢琴家在演奏舒曼协奏曲时,通常会一起演奏格里格。这个习惯到1950年代再受LP风气的推波助澜,因为人们发现把这两部作品录在一起是很方便的事。从第一流到第二流的钢琴家都这么做,如:巴克豪斯、鲁宾斯坦、吉泽金、阿劳、索罗门、李赫特、李帕蒂、米凯兰杰利、安达、费雷雪、奥格东、普莱亚和齐默尔曼……等。我不知道这种“格里格—舒曼二合一”的观念到底在鲁普的心目中有什么程度的地位。但有趣的是,在之后一代的演奏家中,很多都已放弃了这种相合,从布伦德尔、波里尼、古尔达和巴伦博伊姆、从阿什肯纳奇到基辛,都没有把格里格和舒曼录在一起。

在格里格钢琴演奏曲里,鲁普并没有明显脱离传统的诠释观点。但他还是一贯以他的控制力、稳健和唯物的倾向,取代夸大和煽情的处理。在最后的讨论里,我们可能难免会提及到底谁是将舒曼钢琴协奏曲录在一起的动机问题。虽然本质上这个做法并不是太有创意,但并不表示这个演奏失去鲁普音乐诠释的一致性。它还是优美、令人愉悦,即使听众是那些以全然放松心情聆听的非历史研究者。我必须向读者道歉,我以历史研究者的眼光来提出这些观点。回到本文最前面所提及,鲁普是位于历史潮流转折点的钢琴家,我一直想清楚表达,这位五十四岁的大胡子,每次走上舞台轻巧甩开燕尾服,安详坐在惯用有靠背的椅子上时,他正沉默地向世界宣示一件事实:他是人类音乐史最伟大且具领导地位的艺术家之一。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