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人情、轶闻趣事,感念故乡旧人、旧物、旧事,感慨故乡世事变迁!
演播:小爽吹奶盖~欢迎收听~欢迎订阅~
作者后记(2012年6月18日于灵武)
20世纪50年代末,我出生在灵武县城一个普通干部家庭。父亲是一位老红军,善良耿直,忠诚于党的事业,一生多坎坷磨难;老母亲豁达贤惠,泼辣能干,几十年勤俭持家。他们的品德言行深深影响着我。灵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哺育了我,使我一步步成长,成为了一名领导干部,灵武对我其德深厚,其恩大兮。
少时家贫,加上历次政治运动的浩劫,使我过早地懂得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中学毕业后,便早早地去白芨滩林场当知青,后招工到县一建公司当了一名架子工,成为攀高杆、捆铅丝、卖力气的工人。也许是靠卖力气吃饭,和一些贩夫走卒常年接触,一些市井流传的灵武奇闻逸事常常灌入我的耳中。在建筑公司工作的几年,我知道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一些事。后来我调到县基本建设委员会工作,负责城市规划工作。城市规划的第一步工作即收集整理城市的基础资料。这个期间,走街串巷,下乡进村,我和很多年逾花甲的老人聊天,又积累了大量关于灵武的资料。
岁月如梭,往事如烟,即便是昨天才发生的事,不留意不经心的话,也会石沉大海。灵武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时常涌起一种冲动,想用文字记载过去的一些人和事,由于文字功底不深,迟迟不敢动笔。后来,也许是一种激情,也许是一种感悟,在一种感谢社会、感谢师长、感谢故乡的感恩心理的驱使下,2005年,不揣浅陋,奋笔疾书,写下了50万字的《故乡旧事》。
令我感动的是,在百忙之中,灵武市市委书记白尚成同志亲自为我作序;两任市长郝有民、高贺昕鼓励我打消顾虑、一鼓作气,将书稿早日出版。更有一些文友热情鼓励我,使我克服种种困难,坚定信心写下去。2006年8月,我的50万字的散文集《故乡旧事》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故乡旧事》出版后,在灵武引起不小的反响。市土产公司近80岁的退休干部张根生、磁矿的76岁的马永发老教师及我书中写过的人物“赵骡子”“曹小鬼”“周大个子”“瞎陆陆”“郭砍脖子”的后人都跑到我的单位要书。看到书内的有些章节后,有的人甚至泪湿衣襟。他们的老人去世多年,生前寂寞平凡,没想到几十年后,生前的一些闪光的东西竟在我的笔下又出现了,他们中有些人千恩万谢,无法言表。
更使我感动的是,《故乡旧事》出版后,宁夏及灵武文坛上的一些知名人士也先后撰文给予褒扬。杨森翔、季栋梁、刘振海、王璞云、杨东刚、周福琦、王文华、王学江、唐世俊、马登海、刘宏安、俞学保、杨森君、圣雅兰、杨贵峰、王西平、陈丽娟、田鑫、吟泠、马晓麟、郭文秀、杨生山、杨献平等写出了一篇篇书评,褒奖之词溢满纸笺,令我诚惶诚恐、惴惴不安。区市的一些艺术家,吴善璋、柴建方、郭守中、郭佳荣、胡介文、萧允中、刘银安、王兆贤、崔占魁、蒋峰等先生也泼墨挥毫表示祝贺。我的母校灵武一中也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将《墨泊杯》文学一等奖的荣誉给了我,这都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写到这里,我再一次深深地叩谢了。2007年7月,按照组织的安排,我调到灵武园艺试验场任职。60年前,宁夏灵武园艺试验场仅几个人,四周坟墓遍布、荒无人烟。几十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来自全国18个省区的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谱写了灵武城东大门绿色屏障建设的新篇章。60年后,这里改天换地,生机盎然。灵武园艺试验场从一个建场初期50亩的小果园发展到今日,拥有12000亩的大果园;从一个仅有几个拓荒者发展到现在,拥有600余名林业工人;从一个只有几间简陋的土坯房发展到现在,拥有10栋职工住宅区楼房。园艺试验场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职工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认真地回顾60年来园艺场的奋斗史、发展史,感触太多太多。为加强园艺场文化建设,歌颂勇敢勤奋的林业工人,系统完整地总结这60年的历史,这几年我和同仁们编著了40万字的园艺场文学作品集《珍藏的时光》、48万字的科技论文集《芬芳的果树园》、38万字《灵武园艺试验场场志》、58万字《岁月的风声》,这四本书系统总结了林果科技工作者几十年的科研成果,认真总结了建场60年的艰难历史。这四本书出版前后,灵武市委、政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原灵武市委书记马汉成,市长李建军分别为《珍藏的时光》《芬芳的果树园》作序,使我和同仁们为继续做好下一步工作奠定了信心。
搞文学创作确实很不容易,是非常费神的事情。白天我要去工作,并参加劳动,晚上万户寂静,在灯光下,我的烟蒂在烟缸中加高,浓茶如苦汤一般难以下咽,但为了提神,不得已灌进嘴里去。几年里,写出百万字的书稿,这次又出版《故乡春秋》。是什么动力驱使着我呢?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是灵武这一片热土成为动力驱使着我。灵武东山上长眠着我敬爱的父母;城区里行走着我的亲人和子孙;河流沃土滋润着我的灵感,给予我智慧力量。很多灵武人都曾深情地说,在灵武吸一口空气也是甜的。这句话说得真好。这方沃土给了我生命,让我长大成人,而且我的后辈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我爱这片热土,尽全力用笨拙的笔触,用感恩的心情去赞美她,这是我的愿望。
光阴逝去,岁月如梭,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历史需要人们记叙,遗憾的是我文字功底不强,很多地方文字粗糙,还请读者谅解和指正。当这本《故乡春秋》即将付梓时,我要感谢文友的支持和期望,更感谢陈淑惠市长,她工作繁忙辛苦,当我请她为此书作序时,她出于对灵武这片热土的挚爱,及对文学工作者的支持,毫不推辞,欣然提笔,为本书作序,令我非常感动。我感谢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的编辑,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的编辑和校对;我感谢为书名题字的97岁高龄的书法家萧允中老先生及给扉页题字的刘银安先生;我还感谢为我打印书稿的王志春、周筱同志,他们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不厌其烦、一丝不苟为我打印稿件。正是他们的大力支持,才使我这本《故乡旧事》续集《故乡春秋》得以问世。同时还要说明的是,有些照片选自《老照片》等书籍资料,在这里我深深地向编辑作者致以深深的谢意。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我与水似乎天生有缘。小时候,地处青甸洼边的老家十年九涝,门口行船,我们这些孩子便整日泡在水里捕鱼摸虾,自幼练成一身好水性。中学毕业回家务农,挖沟垫地,疏浚河道,...
我与水似乎天生有缘。小时候,地处青甸洼边的老家十年九涝,门口行船,我们这些孩子便整日泡在水里捕鱼摸虾,自幼练成一身好水性。中学毕业回家务农,挖沟垫地,疏浚河道,...
【内容简介】本书以重庆巴南区风土民俗、自然风光、名优特产、地理风物为写作对象,热情讴歌了家乡风采多姿的乡村印象、迤逦多彩的自然风光、淳厚朴质的民风民俗、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