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伟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

love_small_cat
330526

这张专辑收录了格伦·古尔德的演奏录音,包括斯卡拉蒂、莫扎特、海顿、比才等的钢琴作品。

这套专辑的曲目完全没有巴赫。没有代表性的巴赫,或许有人会认为这就像古尔德与同行竞争的同时却拿一件破武器在手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没有巴赫与贝多芬,也就没有办法全面的审视古尔德,但是现在只能就这些曲子来解说古尔德的诠释艺术。从古尔德独一无二的演出中,我们会发现天使与魔鬼同时并存在这些音乐里。

首先是伯德与吉本斯的作品。从这些作品可以发现以节奏主导乐曲的作法和他的巴赫一样,各声部情感丰富而又各自独立,并以细腻的小细节串连起整部作品。无论是伯德、吉本斯或巴赫,古尔德同样都以不间断向前行进的持续感为诠释基础,“迟缓”更是古尔德不会忘记的速度。

三首斯卡拉第奏鸣曲代表古尔德曾有很短的时间沉迷于他的作品。这里的诠释依然是平常的古尔德,出色的细节掌握是让音乐有持续感所不能缺少的要件。

从莫扎特《C大调幻想曲与赋格》可以听到古尔德最受争议性的一点:他把莫扎特弹得过份神圣庄严,而莫扎特的音乐内涵通常是和这样的风格相抵触,因此过去曾有个多伦多钢琴家把古尔德诠释的莫扎特形容为“下流”。古尔德自己则表示,他对早期的莫扎特非常着迷,对于成熟期的莫扎特完全没有共鸣。他认为,莫扎特是位剧作家、伟大的歌剧与协奏曲作曲家。顾尔德演奏的莫扎特还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同。美国乐评人哈金在同业中素以研究莫扎特闻名,他形容古尔德诠释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是“我所听过最出色的诠释之一”;另一位美国名乐评人格拉斯则说所有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版本中,只有古尔德的诠释会让他一次又一次的欣赏,因为这是最有活力与有趣的版本。两位乐评人的观点为“下流”的说法带来疑问,也暗示我们必须重新聆赏与思考古尔德的莫扎特。

古尔德的海顿无疑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和巴赫与伯德的作品一样,古尔德也是以冷漠的快速和高度的理智为诠释基础。古尔德录音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第一乐章的表现如鱼得水,慢板乐章则显然经过无法想象的考虑与深思,完全不像这个年纪该有的表现。

“比才的变奏曲色彩丰富,”古尔德写道:“就我的看法,这是十九世纪从50到70、80年代很罕见的钢琴独奏佳作。”虽然古尔德所给予的高度评价很难得到认同,但我们还是很承认,古尔德的演出远比他在唱片内页所写的解说要更出色。这首变奏曲是古尔德最着迷(译注:原文以“软帽里的蜜蜂”形容这挥之不去的念头)的作品之一,但是他也以自己的音乐性与演奏技巧为这只特别的蜜蜂辩解。

当古尔德还在公开演出的时候,施特劳斯的作品也列在他的曲目中(尤其是《讽刺》)。多伦多作曲家与乐评人贝克威斯表示:“从古尔德现阶段演奏的理查·施特劳斯来论断这个人,就像孩子得了腮腺炎而认为他难缠一样的不公正。”但是在1979年,也就是从音乐会舞台退隐后的十五年,古尔德的施特劳斯依旧不变,这五首钢琴小品就是最好的例证。

斯克里亚宾两首小曲的标题分别是具有挑遏性的《欲望》与《爱抚之舞》,创作时间约与著名的管弦乐曲《普罗米修斯之火》同时。古尔德反常的以相当感性的语言来诠释这两首斯克里亚宾晚年的作品,他形容这两首作品是“作曲家进入狂喜境界时的副产品”。古尔德的乐句诠释异常短小,精确的传达出“狂喜”的感觉。

贝尔格奏鸣曲是古尔德公开演出时期最喜爱的作品,他不但四度录下这首曲子,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在1958年发行的录音也是由古尔德亲自撰写内文解说。从古尔德的文字可以看出他如何以客观文字来描述他主观诠释的作品:“音乐语言里都是崩溃与怀疑,是音乐上的悲观主义。半音阶使用过度,完全背弃了音乐。”然而,古尔德清澈透明的琴音却把它扭转为另一种风味:柔和而且敏锐。

古尔德一度认为普罗科菲耶夫是“俄国革命后唯一真正伟大的作曲家”,但是他却很少把普罗科菲耶夫列入演出曲目里。除了《第七钢琴奏鸣曲》曾经在唱片里出现,他的音乐会或独奏会曲目几乎看不到普罗科菲耶夫的名字。古尔德于1962年曾经在温尼伯演奏这首奏鸣曲,后来又在电视与广播上弹过数次,之后就几乎完全没有再碰过普罗科菲耶夫。好讽刺的人会告诉你,古尔德只是用这张录音来显示自己“能弹得比霍洛维兹快”。事实上,古尔德的演出非常有说服力而且变化多端,不是只用来做速度竞赛而已。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