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教材《中医诊断学》第11版徐原文诵读

十四五教材《中医诊断学》第11版徐原文诵读

洛邑小混沌
11810
十四五,最新中医教材第11版原文……诊,即诊察了解;断,指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患者的 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进而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和病变本 质进行辨识,并做出概括性判断。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 论,研究诊法、诊病、辨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 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 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理论和技能的形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早在《周礼.天 官冢宰>便有“以五气、五声、五色,眠其死生”的记载。春秋 战国时期著名医家扁鹊,即可通过“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而“言病之所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今天下言 脉者,由扁鹊也。”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间的医书,包括 《脉法》《阴阳脉死候》和《五十二病方》。其中《阴阳脉死候 》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诊断专书;而《五十二病方》在对某些疾 病的诊治上已展现出辨证论治的雏形。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论述了望神、察色、 观形、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强调诊断疾病必须结合内外因 素全面考虑的整体观,并体现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为中医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难经》将望、闻、问、切四诊视 为神圣工巧的技能,并特别重视脉诊,提出诊脉“ 独取寸口” 的诊脉法,大大简化了诊脉的程序,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创立“诊籍”,记录患者的姓名、居址、 病状及方药等内容,作为诊疗的原始资料。东汉伟大医家张仲景 总结汉以前有关诊疗的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该书将理、 法、方、药有机结合,用以阐释病、脉、证、治,以六经为纲辨 伤寒,以脏腑为纲辨杂病,建立了辨证论治的体系,被公认为辨 证论治的创始人。《伤寒杂病论》在疾病的分类上基本做到了概 念清楚、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其模式沿用至今。东 汉名医华佗的诊病思想载于《中藏经》,其论症、论脉、论脏腑 寒热虚实生死顺逆之法,甚为精当。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