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从人物的出生写到离世,从家庭生活写到社会活动,展现苏东坡的生活历程。从时间来说是从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写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036—1101),但没有用编年式平铺直叙的写法,而是把诗人生平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又选取苏东坡生活中富有特色的活动、事迹来描写。
全书共分四卷,即童年与青年(1036—1061)、壮年(1062—1079)、老年(1080—1093)、流放岁月(1094—1101)。各卷写及的年代、时间多少、长短不一。每卷又分若干章,共分28章,第一、二卷主要描述初登政坛、文坛的经历,叙述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反对变法的斗争占了很大篇幅,而“童年和青年”实际上只有一章,前两卷主要是描写苏东坡与家人及政界、文坛知名人士的关系。比较起来看,第三、四卷的不少篇章,特别是描写苏东坡遭贬谪后的生活情趣的几章富有吸引力,如第三卷中《赤壁赋》、第四卷中的《仙居》虽是苏东坡生活经历的一段,但都可独立成篇。
《苏东坡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描写传主苏东坡与时代政治风雨的关系。林语堂认为,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的冲突,“决定了他一生的经历,也决定了宋朝的命运”。因而,他尽力描述了王安石的变法情形和苏东坡对它所持的态度。他除了肯定王安石的个人修养好(不贪污,不好色),文章出色,思想创新,口才绝佳,是能干的行政人才外,也认为其“改革的动机不容置疑”,某些改革措施也是好的,如青苗法“计划本身完善合理”,免役法是“最好的新政”等等。可是,他更是认为王安石的改革是失败的,产生了“悲惨结果”。而其原因在于实行“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譬如,实施青苗法时强迫农民贷款,甚至由富人贷款后向农民放高利贷,结果给农民带来了灾难。又如实施免役法时,“政府的兴趣在税收,人民免役的福利完全被保甲法所抵消,保甲法强迫服役,比征兵更糟糕”。此外,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排斥异已,用人不当,造成严重后果。
至于苏东坡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林语堂认为是反对的。譬如,苏东坡曾一再上书神宗皇帝,攻击青苗法,劝告神宗不要用权势逼人民屈服,要花靠异议的健全来完善政府职能。不过,他对苏东坡批评变法带来不良现象的诗篇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苏东坡那些诗篇对现实的讥讽和针砭是“正义的批评”,“没有人比苏东坡更充分表达民间的疾苦”,“其中并没有叛变的意识,没有公开批评,没有反对当局。但是这些诗具有蚊子叮的效果。叮几下叫人着恼;叮太多就叫人整夜睡不着”。他还指出,正因为苏东坡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态度,因而一再遭贬,甚至闹出“乌台诗案”,遭到逮捕并被关押了四个多月,险些被杀害。直到哲宗皇帝时代,苏东坡因为受过太后的宠爱,反对变法,又再次受到迫害,被流放岭南惠州和海南儋州。对于苏东坡的这些遭遇,他是深表同情的。
同时,《苏东坡传》把传主苏东坡描写成集儒道释于一身的政治家和诗人。林语堂认为,苏东坡是一位“巨儒政治家”,本质上是奉行忠君报国思想的。因而,他描写了苏东坡受到英宗皇后的信任之时,竭诚向她提出别人不敢说的意见,争取“广开言路”,促使朝廷不再实行青苗法,严惩政府官员贪污和无能,减少政府冗员。同时,他也描述了苏东坡做地方官时怎样忠于职守,政绩显著。如担任徐州太守时,组织群众和御军抗洪,保住了徐州城;担任杭州太守时,完成了杭州的供水系统,建立公立医院,疏通盐道,重整西湖,平抑粮价,热心赈灾。被贬惠州期间,则关心惠州城的改善工作,修建了两座桥,一座横越大江,一座横越惠州的湖泊,并曾建议广州太守王古用竹管将泉水引入广州供市民饮用,以减少疫病。
在林语堂看来,苏东坡并不是一个腐儒,而是一个既有济世思想又玩佛信道的“乐天才子”。他“始终卷在政治漩涡中,却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在顺境中不做政客,在逆境中又能安贫乐道,热爱生命,自得其乐,活得快慰。譬如被贬黄州时,甘心务农,愿为隐士,研究佛学和道教,学习瑜珈术和炼丹术;任杭州太守时,游遍了城里城外的一百多个寺庙,时常混迹于道士和妓女之间;受贬惠州时,更是醉心于炼丹术,信仰简朴生活和无邪思想,以求长生不朽。
《苏东坡传》充分表现了传主苏东坡的个性、才华和魅力。在林语堂笔下,苏东坡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他爱唱反调,敢于坚持原则和自己的主张,讨厌虚伪和欺骗,对看不惯的事物总是“如蝇在食,吐之乃已”;是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同情人民疾苦;是一个大哲学家,儒家弟子,自然诗人,不完全是清教徒,更不愿把时光完全浪费在醇酒美人身上。他具有非凡的天分,杰出的才华,是一个大文豪,大诗人,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他的中秋词,“大江东去”,“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千古绝唱,他的“士人画”具有革新精神,他所有的诗文都具有“真诚性”,单纯自然,“能取悦千秋万世的读者,超越一时的文风而留传下去”。正因为这样,他具有特殊的魅力,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千年来都不断有人真心地崇拜他。
此外,《苏东坡传》还写了林语堂的一个独到的发现,即向来认为苏东坡有一个“不美而才高”的妹妹的说法,纯属“民间传记,并无史实根据”,但他却有一个堂妹,而且是他“初恋的对象,他至死对她柔情万缕”。 [5]
艺术特色
《苏东坡传》基本忠于历史事实,而且采用了多种笔法赞扬苏东坡,表现苏东坡,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苏东坡的热爱之情。为了强化人物形象的描绘,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对传记写作的手法做了新的尝试和开掘。该传记中不乏林语堂的主观感情,使传主苏东坡成为林语堂理想化的人物。 [5] [1]
《苏东坡传》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传主苏东坡既是从政多年的政治活动家,又是多才多艺的天才;既潜心探究过儒道释哲理,又足迹遍及了大半个中国的名山大川。这就必须运用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才能真切地表现出苏东坡的风貌。实际上,书中确实运用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儒道释知识,瑜珈术和炼丹术知识,诗词、美术、书法鉴赏知识,以及地理风物知识(如长江三峡的雄奇,杭州山水的秀丽,黄州、徐州、惠州和儋州等地各具特色的景物)等等。 [5]
资料运用
《苏东坡传》正文并未附有脚注,但曾细心引用来源可征之资料,并尽量用原来之语句,不过此等资料之运用,表面看来并不明显易见。因所据来源全系中文。供参考之脚注对大多数美国读者并不实用。为免读者陷入中国人名复杂之苦恼,作者已尽量淘汰不重要人物的名字,有时只用姓而略其名。此外对人也前后只用一个名字,因为中国文人有四五个名字。原文中引用的诗,有的作者译英诗,有的因为句中有典故,译成英诗之后古怪而不像诗,若不加冗长的注解,含义仍然晦涩难解,作者索性就采用散文略达文意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主播:奇遇读书会
主播:孤云闲去
【人文读书声——重磅作品】※爱熄灭了灯,心围一座城!※这是一幅现代知识分子的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尽在其中!※用幽默度过艰难时世,以智趣造就岁月风...
观蕉棠竹蘅,叹花娇月媚,看儒道佛俗,品大观红楼。和马瑞芳共赴一段红楼梦,你且来听。马瑞芳老师全新课程——马瑞芳品读《水浒传》现已上线,从《水浒》原著出发,深刻...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经典名著,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是讴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