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奇《1950-1960小提琴演奏录音》

里奇《1950-1960小提琴演奏录音》

love_small_cat
29459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小提琴家鲁杰罗·里奇1950-1960年的演奏录音,包括帕格尼尼、拉威尔、理查·施特劳斯、韦伯、萨拉萨蒂、圣-桑、拉罗、欣德密特、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的小提琴作品。

鲁杰罗·里奇(Ruggiero Ricci,1918-2012)意大利裔美国小提琴家。里奇属于炫技型演奏家,爆发力强,有着惊人的速度和技巧。他演奏帕格尼尼、萨拉萨蒂等技巧性很强的作品,大都洒脱流畅、极为自如,颇具个人特色。

里奇纵横琴坛75载,以炉火纯青的琴技傲视群雄。作为帕格尼尼的忠实仰慕者,里奇在琴技上继承了意大利小提琴学派华丽、辉煌、快速运弓的技巧特点。他的演奏揉指技巧高深、运弓严谨、动作利落、爆发力强。他一般采用偏快的速度处理乐曲,以显示其无所不能的高超技艺。对于很多高难度快速的乐曲,有着非常好的处理,如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

里奇从小便被人誉为神童,11岁时就奉献了自己首次正式演出,演奏了门德尔松协奏曲,随后很快在卡内基音乐厅成功亮相。纵览近代小提琴演奏史,美国这片土地在早期发展阶段并没有太夺目的光环。比之强调音色甘美的法比学派、开阖大气的苏俄学派,以及讲究工整严谨的德奥学派,美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世纪初欧洲小提琴教师被引进,上述几种成熟的小提琴流派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新大陆被兼容并纳,才有了所谓的美国-犹太学派后来的兴起。其中,帕尔曼的恩师、亚美尼亚小提琴家加里米安是一位标志性的人物,但是在加里米安1936年移居美国之前,便已有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教师成为小提琴技艺从古老的欧洲过渡到年轻美国的桥梁,他就是美国人路易斯·帕辛格,美国小提琴家鲁杰罗·里奇就是帕辛格的得意弟子之一。

从帕辛格上一代的蒂博和伊萨伊,到帕辛格下一代的里奇,法比学派竟然在三代人的传承之下呈现出了巨大的变化,今天观看里奇的演奏录像时,人们已经完全将他作为一位美国本土的“天才”看待,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已然被里奇赋予了“开天辟地”的意味,小提琴艺术发展之变幻莫测可见一斑。

1947年,里奇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完整录制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的无伴奏版本,这件事之前从未有人做过。“我逼迫自己踏上无人走过的那条路。”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里奇这样坦承。显然,里奇的这一举动轰动一时。如果拿他当年的帕格尼尼录音与后来诸多其他小提琴家相比,便不难发现:里奇特别强调弓弦相触时的质感,丝毫不忌惮展现出奔放不羁,甚至略带粗糙的声音效果,虽说在一些细节上还不够精雕细琢,和帕辛格所师承的法比学派大相径庭,但他洒脱自然、毫无畏缩感的勇者气质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要知道,帕格尼尼的这些“小曲子”随时考验演奏者货真价实的硬技巧,能以激情四射、不拘小节的方式诠释它们,本来就是在完美无瑕的“海飞兹们”之外另辟蹊径。

与许多杰出艺术家类似,里奇一向拒绝被贴上“只拉帕格尼尼”的标签,里奇所灌录的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如欣德密特、理查·施特劳斯的小提琴奏鸣曲)也非常优秀,他还是阿根廷作曲家希纳斯特拉和奥地利作曲家艾尼姆小提琴协奏曲的首演者。里奇拥有过多把小提琴,其中最珍贵的要数意大利制琴大师瓜奈里在1734年所制作的名琴了,它的前任使用者是波兰伟大的小提琴家布罗尼斯拉夫·胡贝尔曼(1882-1947)。在里奇第四次录制帕格尼尼随想曲时,作曲家的故乡热那亚将帕格尼尼当年用过的“加农炮”慷慨相借。

里奇一生都在追求小提琴技艺,由于过分的追求技术,未免在其他方面有所欠缺,曾有人称他为小提琴上的体操家。里奇也意识到这些,他曾说,“从技巧方面来讲,30年来,我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老路上;但是从风格上、声音上来讲,我有所改变。当我听一张自己早期录制的唱片时,我感到我的风格更加健壮了,声音更浓厚、更洪亮了。”

“想当初,我很容易就会沦为‘天才工业’的另一个牺牲品。原因是,你一出道就已经成为偶像,但当你成年,人们立即会把你与当初的你比较,他们会说你看起来苍白孱弱,会说你选错了老师,甚至断言你将一蹶不振。所以,对于一个神童而言,他长大之后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错的。你不再是什么神童,想和成熟的艺术家搭边更是妄想。在那个年龄阶段,我吃了太多苦头。实在地讲,孩子一开始在靠本能拉琴,我长大后所竭力做的,就是保持住这份单纯的思想,不去变得更复杂,正是这份质朴和单纯救了我。”

里奇在自己的演绎生涯中,举办了超过5000场次的音乐会,足迹遍布65个国家。从10岁正式在公众面前亮相到85岁淡出舞台,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音乐大师。纽约杂志曾经这样评价他:“所有小提琴大师应该做的,他都已经做了。”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