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说文解词

新说文解词

沈士学
85901
追忆汉字的光华(代序)
“天雨粟,鬼夜哭”,一切只因仓颉造出了世界上最美丽的方块字一念其音声相和,可得气韵生动,总其富丽之形质,可得自然万类之姿态,涵咏其原义本体,则见中华传统文化之源流。倘再将这三者融会贯通,往来纵横,汉语世界之无穷魅力便一一彰显。
一字,一词,一成语,循着文明进化的阶梯,各所固结,随处沾溉,无一不深藏着这个民族最深透的传统精髓、文化神情、思维方式以及种种密码。即使是到了今天,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也许还有着一两个固执的耆儒长者,但凡看到新鞋的鞋底有字,也得小心地抠去,而在某些偏僻的农村,也仍然还有着一些文盲或半文盲的老太太,凡见着有字的废纸,必恭敬地收集起来,拿到一个固定的地方烧掉。就是在民国年间,中国大大小小的乡村,也还有许多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字库”。
汉字是通灵的。爱字是我们的传统。这是一个朴素而伟大的起点。世上再也没有别的文字像汉字这样把这个民族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一看着汉学,跟着一个一个的汉字,不认走到世界的什么地方,她都能带着我们回到那遥远的故乡。
汉字一直住在故乡那个最初孕育了我们的老屋里。时常看着汉字就像是时常有亲人在旁边拉着家常。有些字我们看了老半天,不认识了,有些字被我们早早就抛荒了,有些意思被我们将错就错了,有些成语被我们约定俗成了,总之,都让我们的心灵立时感到了些微的不快。那好像是一种罪过﹣面对那些我们每次一见都读错或理解错了的字或词,就像无法回避一个我们再也不想相认的穷亲戚,而那些我们实在没见过也不认识的字,大概是一开始就想把它们抛弃了。
汉字和汉语的演变非常复杂,在在充满了传奇色彩。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字是怎样由它的本义引申出无数后来义的?它的本义和后来义之间有着什么近乎于神秘的联系?由字组成的词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而成的词所因循的学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有过什么样的交锋◇一个词汇是如何跟一组词汇联系的?这一组词汇所构成的文化常识是如何沉淀出一个新的语境?文与学,学与词,词与句,这些复杂一相互混成的语法句式乃至又史甯识中间都埋藏着什么样的文明宓,它们在何种情况下是可以逍约或举一汉二的?文字、词汇句子茨也是一个近道的“有生寸九、生一、一生三、三生万物"地。
弛铿本求源的精神就是对义化的态反,也是方法和能力其
给汶几样都具备了,我们才可以此目 H 灭头的认识了某个字
个词,掌握了汉语的吊迟冶况不人还学取基础的卅士
浒入到汉语那繁复瑰朋的乳件'么和人章写好,直言之有物、不偏不倚,深入浅出,文辞优美,头头是道。古人这些词都不是随便造出来的,都是有着具体的严格要求的,都是试图告诉我们写好文章,乃至认知事物的工具和方法的,还是古人最常说的那句
话:文以载道。
这是说的写文章,读书,或是编书,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这些最基本的训练,基础便不牢靠,绊绊,什么都似是而非,其结果必然是自以为是,天下第一。而相比较来说,说文、炼字、遺词、造句,古人之日课,从头就是当工程来作的,不如此呕心沥血,孜孜以求汉字之文理、肌肤、重量、质感、温度、色彩,何得汉语之神髓逸
韵?
现代汉语不满百年,要诞生成熟而伟大的作品,需赖我们所有操持汉语的人加倍努力。那些现实生活中自以为驾轻就熟地使用着汉字和汉语的人,出口成章的人,现在是到了认真细究口中说出的每一个字或词的时候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它发生了什么样的流变?它掩藏了什么样的文明密码?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人人都知道好色之徒被称为“登徒子”,可是登徒子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一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究竟为什么好色到了令后世念念不忘的地步?“孝子”真是孝顺的儿子吗?“先辈”真的是前辈吗?“上下其手”真的是对女性的“乱摸”吗?“烂醉如泥”真的是醉成一滩烂泥吗?“呆若木鸡”真的是形容一个人很呆吗?“傻子”一定就很傻吗?“天府”一定指四川吗?“甘露”真的是传说中的玉液琼浆吗?生命真的在于运动吗?“燕尔新婚”真的是吉祥语吗?“凯旋而归”说法妥吗?就说读书吧:“才高八斗”到底多少斗?“万卷”到底多少卷?“文不加点”的“点”是何意?什么才是“想当然”?.....
随便列举的这些词,不加寻根问底,不正本清源,读书写书编书,都囫图而过,就是“想当然”。
因为这些可供我们“想当然”的字词太多了,所以,我们想,大部分的读书人、写书人、编书人,都“当然”需要这样一本“说文解词”的书。
这就是序了,说得有些不客气,请多包涵。
作者
2007年12月于北京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