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温度》(韩启德)|内容选读分享|给人思考启迪

《医学的温度》(韩启德)|内容选读分享|给人思考启迪

晓弘言医
189725

该书讲的是治病之法。然而,没有疾病,还有生命吗?因此,该书在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现代医学发展迅猛,可结果是医学越发展,人类越脆弱,越害怕死亡,越不满足医学的进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那么,未知死,焉知生呢?死亡,是每一个人都不愿意轻易提起,又不得不终究面对的结局,和出生、成长、衰老一样,是生命的一个必然状态。每个人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不可逆转,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在这一规律面前,医学的任务仅仅只是保护整个过程正常完成。人要是看透了这一层,对医学的理解也就更接近实际,活得也会更通透。衰老不是病,死亡更不是病。生有何欢?死有何惧?对死亡的恐惧只会让人产生焦虑。长生不老仅仅是孙悟空童年的幻想,而不应是医学的目标。医学不是万能,医生终有力所不及之时。

该书也是一本关于医学的书,而医学首先是人学,医学从诞生那天起就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其实写的是人类情感和人性表达,是一本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书,它深刻,它真诚,它有良心。它是对疾病、生命、死亡乃至人生的清醒认识,不仅仅是经验的、逻辑的,同时也是哲学的、审美的、人文的。正如书作者所言,医学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在生病的时候尤其需要得到人性的关怀。疾病的根本危害在于伤痛,而伤痛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所以病人最需要的永远是关爱和照顾。许多医生都体会到,与病人沟通是看病最关键的环节。同一种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他们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相似,但内心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背后的故事也不同,能和病人有效沟通,是医者人文素养的体现。所以,医护人员是医学温度的主要传递者。现在的医学教育过于着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对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培养还很不够,需要从理念上、制度上、方法上进行改变。培养出来的医护人员要有好的人品与人格,要有爱心,懂人情,明事理,要能体会“性命相托”的凝重,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2020年11月3日,该书入选由商务印书馆评选的“2020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

2021年4月23日,该书入选由中国国家图书馆评选的“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同日,该书入选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选的“2020年度人文社科类‘中国好书’”。


韩启德,男,汉族,1945年7月生,浙江慈溪人,九三学社成员、中共党员,1968年12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医学硕士学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名誉副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