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海郡主鳌婤
2.39万689
板块一:古典诗歌鉴赏
对比学习和联想学习是磨这层障壁的砂纸,他们不是利剑,不能一下穿透,需得日日用,才能一点一点的把障壁打通,学任何学科,对比联想都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在“高谈”那些虚的对比联想前,基础的知识和一定的“套路”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首先来谈谈如何读一首诗。
第一步是题解,题解包括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
题目中常常“暗藏玄机”它或点名体裁,如李白的《越中览古》一看就知是咏史怀古诗,就可以从题材入手,一想到咏史怀古诗,那些常见手法、思想主旨一下都围绕着中心展开,盛衰之感,兴亡之叹已经跃然纸上;《咏风》咏字已经暴露了这是咏物/托物言志诗,那这风一定不单纯,风和诗人一定有什么关系;它抑或透露感情,如《书愤》《诉衷情》;又或是个意象,如《汉江》这种意象常出现在羁旅诗中,走水路的游子望一篇烟波浩面归家无期,怎能不伤悲;如《孤桐》,诗人自己恐怕也是孤桐一样的品行吧;又或者有的题目本身就在讲故事,试看《鹧鸪天·代人赋》,为什么诗人写诗却题作“代”他人赋诗?;《次石湖书扇韵》这是写在扇面上的小诗,看来诗人这范成大在他的石湖豪宅里互相做扇韵留下来的;《赠从弟》这是送给表弟一首小诗,看来诗的感情不能太“自我”,也要分给表弟一份,没准就劝谏了表弟什么可以写入《菜根谭》。的哲理秘法每日嚼得,万事可成;《枕上作》,陆游曾说“诗因少睡成”思绪太多往往不能入睡,而使诗人无眠的症结一定在诗中,这便是联想,有时是想象。
除去看题目本身,作者也需关注,这是知人论世之法。说是关注,可不是死盯着作者看,是要让脑子转,让思绪飘,飘到学过的课内古诗词,做过的古诗词题,就算并非同一人,也可以找到同一时代的诗人,整体把握,这是比“同”。但是这里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同一个诗人也有多种多样的诗风,同一个时代也有与众不同的诗风。首先,诗人自己写诗的时候可没有“诗风包袱”只是言志罢了,一生总不能就一种情感,这就像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幽默诙谐,语气很是轻快;李白的《寄东鲁二稚子》那样自然而百般柔情;其次,一个时代都呈颓势,但也许正因与时代不同,诗人才得以留名,如李商隐的《题小松》,虽然他生于晚唐,命运多舛,但他绝不是一个向命运低头的人,一生在夹缝中求生存,这是比“异”。
注释也是关键点,注释一般来说都很有助于理解诗歌,但是并不一定所有的注释给的都很规范,困苦境遇怎么不能有乐情豪情,平安无事又不是没有伤感。它只是一个“拐棍”,具体还是要看原诗。
第二步是句解,句解竟有些像读散文,这也是一种联想对比吧,圈画“情态指示语”“对象指示语”“时空指示语”,划分篇章结构:哪部分写景?哪部分抒情?哪部分是所咏之物,哪部分是陪衬对比?解好了其实就是那一本本名家鉴赏的内容,试看那《唐宋辞典》无一不是一句句找出情感词,分析意象构成的意境,同时点出手法,但名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可以“以文解文”实现多诗互解,这就是我这篇总结的“题眼”联想对比学习,联想对比读诗!
最后是章解,颇有些“盖帽”之意,就是把握好篇章结构(分层结果)和情感主旨。或许在前两步我们过于关注某句话,某个词,但这一步要求的是整体把握,目及八方,尽快的把所有的句子、字、词都扫一遍,如曾巩的《西楼》,如果只看最后一句“卧看千山风雨来”,很容易理解为追求从容面对做任何诗歌体都逃不掉以上三解,三解完才能解决题目。下面聚焦诗歌鉴赏形象类题目,但是结合全诗那种渲染出来的壮阔之景才可以升华到诗人人格的豪情。
能准确答出这类题目,储备一定少不了,经典的意象、高端的意境术语、典型人物形象,六大题材中的咏物诗,典故的积累,还有表达的艺术手法都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多、杂但是要有自己的方法,或是起个绰号,或是编个故事、想个画面。
有了读诗的能力,有了知识储备,谈题目才得心应手。先来谈“硬货”——技法。
对于鉴赏人物,基本角度就是知人论世,关注景物(或正衬,或反衬),关注人物情感动作想象补充,最后还要看看典故的使用。答题就是1.概括形象,诗人是一个xxxx的xx形象,xxxx要包括环境+情感+志向+类别,用上积累的术语;2.分析文本:为什么是这种特点,诗中的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3.指明作用,指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
对于鉴赏景物,第一步,意象要素出意境;第二步,分析手法悟情感,模板是:这首诗描绘了…的意境:(展开景物),运用…手法/从…角度渲染出…,进而抒发(体现/表现)诗人(主人公)的…情感(态度、情操)。
对于鉴赏事物,注意由物及人:1.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词分析物象,2.熟记物象的象征意义;3.知人论世。答题首先逐句概括特点不遗漏,有环境有外在品格有内在形象,接着要点名形象的意义:如作者的情感(对自己,对他人),作者的勉励追求,或是作者对某种君子品性的赞美。
以上是“硬货”,“软货”其实就是以联想对比无招胜有招。光有以上的方法处理题型泾渭分明的例题一定没问题,但关键是现在的高考试题可不是例题水平。2022高考题《寄东鲁二稚子》,虽然问的是意象“桃树”,但套用技法一定无处可套,还是要落回设问。题目有两问,一是分析意象的意义,这就不是一般的鉴赏景物了,分析意义可以借用散文理解关键词,有表意有深意,表意指的是自己种的小桃树,而深意是家的象征,是时光流逝的象征。第二问作用,这点终于可以用一点“硬货”了,所有的意象都有构成意境的作用,此处便可以拿到一点分,但是作用依然可以借用散文理解句段作用,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想,内容是意境,而形式从结构和手法想,结构上小桃树不就是散文中的线索吗!从手法上,这不是象征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吗!如此来想,该诗用诗歌的技法陷入困境,用散文的技法却精准破题,这就是联想的大用啊!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