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哈佛女孩

想起哈佛女孩

海霞煦时
620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的路》一书中说:
“真正的爱,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01
适当的拒绝
人都会有欲望,孩子也会有。
糖果适当的吃,叫需求,无节制的吃,就是欲望;
买玩具,叫需求,看到玩具就想买,就是欲望;
看动画片,叫需求,想要一直看,就是欲望。
我们都知道,糖果吃多了会坏牙,看到玩具就想买会造成浪费,动画片一直看会影响孩子的视力。
但是孩子不知道,他只知道他喜欢,他想要,甚至用哭闹的方式来威胁父母满足自己的欲望。
因为他分不清需求和欲望,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同时,学会拒绝孩子的欲望。
爱孩子可以,但是要有底线,无节制的满足孩子,这不是爱,反而会害了孩子。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无理取闹,并不能达到目的,再喜欢的东西,也要学会节制。

02
及时的赞美
教育家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一个自小被打击的孩子和一个自小被赞美的孩子,内在的力量是完全不一样的。
父母要以欣赏的角度去观察孩子,当孩子做好了某件事,要及时给予赞美,让孩子有动力去做得更好。
孩子需要肯定,来自父母的肯定会让孩子信心十足,优秀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但是,赞美孩子不是无脑地夸孩子“聪明”“棒”,赞美也是有讲究的。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 很严肃地提到:
赞美孩子的天赋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选择,会慢性地扼杀他的成长型思维。
天赋是无法改变的,一味赞美孩子的天赋反而会让孩子被天赋困住。
父母要赞美孩子的努力、赞美孩子的坚韧、赞美孩子的创意、赞美孩子的态度。
这样,孩子才会越来越优秀。

03
得体的批评
孩子都会犯错,一般父母都会采取批评的方式教育孩子。
但批评不是粗暴的大吼大叫,不是讽刺、羞辱孩子,更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摧毁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说过:
“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
首先,孩子犯错,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但却应该注意一点,别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
父母应该找一个没有其他人在场的地方,指出孩子的错误,再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孩子会更愿意接受批评,教育的效果也比较好。
其次,对事不对人,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是这件事做错了,而不是说明他就是一个坏孩子。
做错了,及时改正弥补就好了,没必要一直纠结。
最后,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可以严肃甚至严厉,但是不要把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样的批评才能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04
恰当的争论
有争论才有言论自由,家庭之中也是如此。
父母和孩子之间,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当只有一种声音时,说明教育出了问题。
父母要会反驳孩子,孩子说错了做错了,要认真提出,而不是一味的附和孩子的言论,不管孩子说什么都是“好好好”,“对对对”无论对错。
这其实是一种溺爱,让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唯我独尊,在外也总是要求他人。
同时,父母也要允许孩子反驳自己,溺爱纵容的另一个极端,是父母的无法抑制的控制欲。
父母如果只会去要求、去强迫、去建议、去主宰孩子,这其实是对孩子人生的剥夺。
和谐的家庭,不只有一种声音,父母和孩子总是能够互相提要求,然后一起成长。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有思想、有主见,也能谦虚的倾听他人的声音。

05
必要的鼓励
当年一部《家有儿女》,承包了一代人的童年,当我们再一次重温这部剧时,依旧感慨万千。
特别是夏东海的教育方式,在现在看来都是值得我们父母学习的。
一次吃饭时,刘梅埋怨刘星功课差劲、排名倒数,化学和语文在及格边缘徘徊。
夏东海却看到了刘星的数学和物理考得不错。
除了学习成绩,夏东海还表示很欣赏刘星身上极强的沟通能力和变通能力。
在他的鼓励下,原本被妈妈打击的垂头丧气的刘星,也恢复了自信。
好的教育是唤醒,而不是改造。
其实,每个孩子的未来,都藏在父母的嘴里。
父母越是贬低孩子,孩子就越不自信;
父母学会鼓励孩子的时候,才能唤醒孩子心中的自我认同感,他才会向你期待中的方向前进。

06
温柔的安慰
当孩子委屈时、难过时、羞愧时,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温柔的安慰的亲人,而不是严厉的老师、冷漠的路人甲、吓人的狼外婆,更不是一个凶巴巴的看守。
在《爸爸去哪儿》中,有一个护蛋环节,因为“张小马”被打碎,不想让爸爸伤心的天天选择了对张亮说谎,称被打碎的不是爸爸的鸡蛋。
后来在张亮的循循善诱下,天天承认了自己骗人,嘴里说着“对不起,打我吧”,并且伤心大哭。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天天的哭泣,张亮并未阻止,而是安慰道:“给村长解释一下吧,没关系,好不好?”
在爸爸温柔的安慰下,天天很快停止了哭泣,还带泪微笑着安慰爸爸。
孩子有负面情绪,这是很正常,父母要做的,不是制止孩子的负面情绪,强行要求孩子“笑”,而是允许孩子发泄,耐心的安抚孩子。
被父母接纳情绪的孩子,内心才会建立起充足的安全感。

07
有效的敦促
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总分730分,创下广西理科最高分的历史纪录,可谓是学神,那么这么优秀的孩子是怎么教育出来的呢?
杨妈妈在谈到教育孩子经验时说:
“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监督他养成习惯。
这个过程很痛苦,你得时时刻刻监督着他,留意着他。给他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再聪明的孩子,家长不督促,也难成大器。
在教育孩子这条道路上,千万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觉,因为每个自觉的孩子都是父母从小严格监督的结果。
知难而退、半途而废、怕苦怕累才是人的天性,而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克服这些天性,让他成为更自律、更上进的人。
父母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添一把火,鼓一把劲,在孩子选择放弃之前,适当地逼孩子一把。
因为不逼孩子一把,他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孩子是你的孩子,所以你需要为他的未来筹谋,用心把孩子培养成更好的人。
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以你只能引导他,却不能带领他,你只能教给他辨别和选择的能力,却不能控制他的人生。
做父母容易,做好父母难,最重要的,是始终不忘初心,始终明白:教育是为了孩子,而不是为了我们自己。
节目(1)
切换顺序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