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值得

人间值得

海霞煦时
521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考试还没开始,就总担心自己考不过;

工作稍有失误,就彻夜辗转难眠,担心领导不认可自己;
恋人没及时回复信息,就开始胡思乱想;
遇到事情需要选择,就左右为难,纠结很长时间。

当你陷入了这样的情绪之中,说明你正在经历精神内耗。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只有100%的能量,80%都在自我内耗,行动力自然减弱。
心理学上对“内耗”的解释是:
人在管理自我的时候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会处于一个内耗的状态,长期如此会让人觉得疲惫不堪。
焦虑、犹豫、纠结、自责......这些看不见的内耗正在拖垮你的人生。

01
o 让你累的不是生活和工作,而是内耗。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因为我们的思考能力,文明不断发展。
可是当我们的思考能力变成胡思乱想的时候,只会精神内耗。
最近,我看了一部参与国际短片大赛竞选的影片,名为《星期六》。
这部意大利小短片只有3分钟,剧情却很写实。
周六的早晨,独居男子一边啃着香蕉,一边思考着今日打卡清单。
他盘算着,等会要洗碗,洗衣服,支付账单,清洁浴室,丢垃圾,打电话给老妈,然后晚上再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做。
在真正开始做这些事情之前,他把整个事情预想了一遍,所有可能会遇到的事情和不好的结果。
他在脑海中反复盘算,试图找出最佳方式;大量情绪被消耗,琐事却越积越多。
就这样,日暮黄昏,月落树梢,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片中的男主就是典型的内耗型人格,被内心的纠结活生生困在方寸之地。
明明做事情只需要两小时,提前消化掉自己“要去做”这件事,以及提前预知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再到下定决心鼓起勇气开始去做,花了八小时。
还是带着排斥和负面的心态。
最终导致一整天没干什么事情,却感觉身心俱疲。
真正让你觉得累的是这些未知的情绪内耗,而真正能帮助你进步的是你的行动力。
内耗无处不在,有太多东西在消耗我们的精力。
生活的琐碎、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烦恼、家人的期望、消费主义的控制。
而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反内耗”体质。
90岁仍未退休的心理医生中村恒子奶奶,用一辈子写就一本哲理小书《人间值得》。
给这个人人都有“内耗病”的时代,开出了一剂真诚的良药。
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到焦虑与疲惫?
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对未来考虑太多导致精神内耗严重。
长此以往,身上背负的行囊就会越来越沉,未来也不会如愿所至。
恒子奶奶认为:“忧虑未来于事无补,谁也无法预料未来。”
她年轻的时候憧憬着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结果嫁给了一个不顾家的酒鬼,只好一边做着繁重的工作,一边抚养着嗷嗷待哺的小孩,一边还有做不完的家务。
但恒子还是该吃就吃,该睡就睡,好好对待生活。
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任何执念。一旦执念太深,就会有怨念。
当我们停止内耗,把目标放在重要的事情上,然后一步步积极行动,就会惊喜地发现忧虑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

02
o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是不放过自己。
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说: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就是不放过自己。
心里始终就像住着两个小人,不断打架。
其实一直和自己斗争的不是外界或他人,而是那个高敏感、低自尊、完美主义倾向的自己。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为什么说内向的人精神内耗很严重呢?”
网友@安晓亦的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想穿好看的衣服出门,要挣扎许久;

想在课堂上发言,要在心里挣扎无数回;
聚会时企图加入群聊,却一句话也插不上;
发个朋友圈、公众号要焦虑失眠一晚上。

内向性格的人一般高度敏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总是反思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有哪句话说得有问题、别人会如何评价自己,甚至会因为这些想法感到焦虑。
别人随口一句话都能暗自揣测很久,越想越多,整个人陷入毫无意义的思考之中,拼命跟自己过不去。
同时,高敏感型人格会给自己制定很高的标准,以至于对待自己太过苛刻。
而高标准往往跟低自尊紧密相连,一旦发现自己的缺点就很容易产生自责或自卑的情绪。
萨特的小说《墙》里,有句话我很喜欢:
“人时时刻刻保持自我克制,是一件很愚蠢、很内耗的事情。”
我们很多的不快乐,就是因为被头脑中的各种念头缠绕。
精神损耗严重,会影响我们做出有效的判断,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人际交往都会更加吃力。
学会接纳自己,扔掉完美人设的标签,是减少内耗的开始。
日剧《我们无法成为野兽》,讲述了内耗型人格的真实“社畜”故事。
在人们眼中,女主深海晶每天笑容灿烂,是一个工作和恋爱都做到完美的全能30岁女性。
事实上的她,只是为了周围人的眼光而不断忍耐,内心对工作和恋爱都很疲惫。
每一个人都想成为野兽,却因为内心的考量,活得束缚又艰难。
当我们不再去讨好所有人,不再鞭策自己做到完美的时候,才会活得更自由。
我们是生活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适应者。

03
o 停止内耗,把精力用在对的地方。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两个概念:影响圈和关注圈。
“关注圈”是指我们日常所关注的事情,比如家庭、天气、健康、事业、时事等。
“影响圈”则是指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影响或改变的事情,比如学习成绩、工作表现等。
这个概念核心是提醒我们关注自身能控制的方面,不要把精力浪费在不可控的方面。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关注圈会大于影响圈。
就像如果你想升职加薪,就去努力做业绩,影响老板的决定。
但如果把目光放在关注圈,抱怨老板不赏识自己,只会把大量时间浪费在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上,就容易陷入深深的无力感。
要想减少内耗,成为高效能人士,我们就要学会缩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积极主动的人会更专注于“影响圈”,不会在不可控的事情上紧盯不放。
爱好,是消解情绪内耗的一大良药。
最近全省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几家欢喜几家愁。
安徽的张同学查到自己高考总分数529,不是很理想。
他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一味沉溺在悲伤的情绪中,而是独上二楼拉二胡。
乐曲凄凉,同时怀有希望。
他已经做好了复读的决定,就不再纠结于过去的失败,让负面情绪消耗自己。
人生难免有苦闷时,爱好能提供一个无人打扰的小世界,暂离生活的烦恼,给你力量重整旗鼓。
而行动力,是解决自我内耗的关键。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提到:
我们愈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解决的方法,我们就愈能获得更多内心的自由。
内耗的漩涡,是翻来覆去思考和反复纠结造成的。
我们总在一些没必要的地方花心思,该尽力的地方却总是敷衍。
自我内耗只能让我们一直在原地打转,却会极大地消耗我们宝贵的时间资源和注意力资源。
思考后立马行动,行动是减少损耗最有效的方法。
你在自我内耗上多花一份时间,就等于少了一份时间去解决问题。
在面对一个高难度的任务时,我们往往因为应对方式的复杂冗长,而初始行动力很弱。
需要学会把目标拆分为阶段性的小任务,提高行动的初始力。
从每一个能够完成的小目标开始,而每一次小目标达成,又给我们创造了更大的动力和热情,从而形成积极循环。
节目(1)
切换顺序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