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

再读《论语》

海霞煦时
350
再读《论语》
事无绝对是非,人无绝对善恶。
《论语》智慧:三十岁以后,人贵有四戒

《论语•子罕》赞孔子有四戒,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李零先生在《丧家狗》中对此解释道:
“意”是推测,凭空猜想,毫无根据;

“必”是武断,结论太绝对,斩钉截铁,不留余地,或非什么不可,拘泥成法,不知变通;

“固”是固执,死心眼,钻牛角尖;

“我”是主观,一切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考虑客观情况。
毋意者,戒妄加揣测也;
毋必者,戒绝对肯定也;
毋固者,戒拘泥固执也;
毋我者,戒自以为是也。
这是孔子的四戒,也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四戒。


毋意:戒妄加揣测
东汉思想家王符在其著作《潜夫论》中写道: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深以为然。
若凡事先入为主,总是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测判断是非,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定夺事理,那么必将囿于自身的一孔之见而不能见天地之大。
要知道,主观臆测就容易犯错,妄加揣测易招来祸端。
《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天,苏东坡前去拜访王安石,恰好王安石不在。
在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还未完成的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读后,心想:“菊花最能耐寒,敢于与秋霜鏖战,即便焦干枯烂也绝不落瓣,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
想到这儿,苏轼大笔一挥,便在诗笺上写下“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苏轼留下的诗句,心里暗笑苏轼对事物观察的不仔细、全面。
次日上朝时,他直接上奏,把苏轼贬到了黄州。
苏轼以为王安石是公报私仇,记恨自己讽刺他的题诗。
直到重阳之时,苏轼到花园看菊,一阵秋风吹过,菊花散落一地。
苏轼方才知道菊花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顿时明白了自己为何被贬黄州,也明白了王安石的用意。
人这辈子,偏信自己则暗,兼听万物才明。
毕竟,很多时候,你以为的事实,不一定是事实;
你以为的正确,也不一定真的正确。
永远不要用你的“以为”,去妄加揣测别人的生活。
所以,为人当“毋意”,戒妄加揣测。


毋必:戒绝对肯定
《题西林壁》中写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最简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
峰与岭都不是绝对肯定的,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
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地绝对肯定自己所知所见的一隅一角,就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
人生在世,切不可单凭一时一事、一言一行来给一个人的是非高下作定论。
提起隋炀帝,我们会想到什么?
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弑兄杀父、人伦尽丧、徭役兵役、民不聊生……
千余年来,隋炀帝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暴君之一,其罪行罄竹难书。
他残暴的统治葬送了大隋王朝,这是事实,也是他背负骂名的重要原因。
但当我们平心静气地查阅残缺的文献史料,却发现:
年仅20岁,隋炀帝指挥大军一举攻破长江天堑,助隋文帝统一江山,“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后下令修建大运河,连钱塘、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功在千代、利在千秋;
更于大业年间亲自开疆拓土,畅通丝绸之路……
所以,仅以“暴君”二字定义隋炀帝是否有失偏颇和公允?
毕竟,事无绝对是非,人无绝对善恶。
凡事没有绝对,我们应该辨其表而察其实,不可一味绝对肯定而蒙蔽住了自己的双眼。
所以,为人当“毋必”,戒绝对肯定。


毋固:戒拘泥固执
《朱子全书·易》有言:“要在看得活络,无所拘泥,则无不通耳。”
诚然如此,若凡事皆拘泥于陈规旧俗、固执于条条框框,又能有何作为?
君子当懂得灵活变通之法,如此方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因为,人啊,最怕自己框住自己。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试验。
把蜜蜂和苍蝇同时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倒放,让瓶口朝着地面。
结果发现:
蜜蜂会不停地撞击瓶底以求找到出口,直到它们力竭倒毙为止;
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从瓶口逃离。
何以如此?
由于蜜蜂喜爱光亮,它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不断地重复着这种看起来最合乎逻辑的行动。
然而,正是由于它们拘泥于逻辑、固执于经验,最终走向了亡路。
而那些“愚蠢”的苍蝇则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四下乱飞,不拘泥于所谓规律,也不固执于所谓教训,结果获得了新生。
动物如此,人亦然。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能成为最想成为的自己,而是被所谓的逻辑、规则、偏好、经验等拘泥固执的“铁链”束缚住了,久而久之,变成了一只只执着于光亮却走向灭亡的蜜蜂。
拘泥固执,是在给自己的人生圈地为牢,最后只会在人生之路上寸步难行。
唯有灵活变通,跳出惯性思维,才能事事顺利、路路畅通。
所以,为人当“毋固”,戒拘泥固执。


毋我:戒自以为是
17世纪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巴尔塔沙·葛拉西安在其著作《智慧书》中写道:
“如果你无法取悦他人,那么单单取悦自己又有何用?自得自满,最后只能得到别人的轻蔑。
自封高贵,自以为是,不可能会有好的结果。”
诚然如此,一味高自期许、自以为是,只会迷失于自我的美好幻想中而停滞不前,最终彻底断送自己的成功之路。
富兰克林年轻时,喜欢处处彰显自己的聪明,骄傲自满、自以为是。
一天,富兰克林去一位老前辈的家中做客,一进门,“嘭”的一声,他的额头撞在了门框上,青肿了一大块。
老前辈笑着出来迎接,道:
“很痛吧?你知道吗?

这或许是你今天来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了:一个人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懂得低头啊。

富兰克林,你事事都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这样只会让别人对你敬而远之呀!”
富兰克林听完后,觉得非常羞愧,痛改前非。
希腊学者希尔泰说 :“傲慢一现,谋事必败。”
诚然如此,人啊,往往因自谦而告成、因自大而式微,所以自鸣得意、妄自尊大者常常不得善果,而谦以待人、虚以接物之人往往能够把人生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所以,为人当“毋我”,戒自以为是。


人生四戒,何谓“戒”?
《说文》道:“戒者,警也。”
何事当警?
遇事妄加揣测,则有如盲人摸象,困于一想一念,终究难见真章;
论事绝对肯定,则不及幼齿小儿,囿于一己之见,最后不得章法;
行事拘泥固执,则犹如井底之蛙,安于弹丸之地,终归不见真我;
处事自以为是,则好似夷中夜郎,缚于一得之愚,最终难得成就。
此四则皆当警也。
所以,有贵气的人,一生都在努力戒掉这四样东西,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与朋友们共勉。
节目(1)
切换顺序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