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旷代逸才

唐浩明:旷代逸才

向如茶
110224

关于传主:

杨度,民国奇才,清末反对礼教派的主要人物之一。湖南人。

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终于走上预备立宪的道路。对杨度和梁启超而言,这是一条实现“宪政救国”之梦的途径。杨度撰写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实行宪政程序》两文,又请梁启超代写《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在此基础上,五位大臣们再加工、润色,上呈慈禧,奏请立宪。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9月1日,清廷正式颁布仿行宪政的上谕,确立君主立宪为国策。一时间,海内外立宪派人士都跃跃欲试,希望能在这场新政中发挥作用。两位幕后代笔人当然愈发“舍我其谁”了。杨度和梁启超都认为组织新政党、推动大清政治改革的时机到了。两人频频会面或书信往来,同样身怀政治抱负的熊希龄也到了日本,3人在神户进行组织政党问题的商讨,把酝酿中的新政党命名为“宪政会”,预设本部于上海,由杨度出任干事长。初步讨论新党的纲领:尊崇皇室,扩张民权;巩固国防,奖励民业;要求善良之宪法,建设有责任之政府。并拟定在国内争取政界要人和立宪名流加入。[8]

杨度自办《中国新报》,拥有了自己主导的舆论宣传阵地,又与方表、陆鸿逵等人在东京组织“政俗调查会”,并自任会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7月,梁启超和徐蒋二人合作组成政闻社,而杨度发起成立了宪政讲习所。他联络湖南士绅在长沙成立宪政讲习会湖南支部,并上书清政府请开国会,开创了先河。在杨度的领导下,宪政讲习所活动频繁,以“开国会”为号召像政府请愿的办法,更使其声势浩大。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月,宪政讲习所更名为“宪政公会”。6月,经清廷民政部批准,宪政公会成为合法组织。杨度随即召开评议会,重新修订章程,确立宗旨为“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他本人出任改选后的常务长。各地支部纷纷成立,声势盛极一时。


关于作者:

唐浩明,衡阳市人,著名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等,历史随笔集《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评点曾国藩”系列。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