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n Isserlis-专辑《柴科夫斯基 罗可可主题变奏曲等》

Steven Isserlis-专辑《柴科夫斯基 罗可可主题变奏曲等》

东溜达西溜达
9074108

       柴科夫斯基:罗可可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罗可可”是十八世纪欧洲宫廷艺术的一种纤巧、浮华而繁琐的风格,由于盛行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有时也称为

  “路易十五式”。“罗可可”一词源自法语Rocaice,是贝壳形的意思, 在建筑和绘画艺术中,它喜欢采用C形、S形

  或旋涡形等曲线装饰,色彩偏好轻淡、柔和。在音乐中“罗可可”是借用的词汇,这种风格以库泊兰和拉摩等为代表,

  他们的一些精巧、纤细和盛饰的技巧性器乐小品,就是这类作品的范作;在莫扎特之后所谓“罗可可”风格很快地便消

  失了。柴科夫斯基在1876-1877年间写成的《罗可可主题变奏曲》,是运用十八世纪这种音乐风格手法创作的

  第一部作品,后来他陆续写出《莫扎特风格曲》、歌剧《黑桃皇后》中的《田园曲》、《弗洛列斯坦六重奏曲》,等。

  柴科夫斯基的《罗可可主题变奏曲》是为大提琴独奏和管弦乐队伴奏而写的乐曲,包括一个主题和它的七次变奏和

  尾声。这乐队的编制较小,是室内乐性的,或者说是“莫扎特式”的,音乐的笔法明快、清晰,每一个声部的旋律线条

  精细、突出。这部作品并非纯技巧性的乐曲,而是真正的交响变奏套曲,是俄罗斯民族因素同古典风格特征有机地相结

  合的产物。乐曲开始时有一小段引子,它在音调上同乐曲的基本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子中最后法国号的一段富有表

  情的乐句直接引出乐曲的基本主题:这个主题从弱拍开始的结构及其突出的节奏型,使它具有古典主题所特有的活跃的

  性格,而主题的后半段则明显可以看出俄罗斯歌曲的因素,造成了似乎是转入平行小调的感觉;就是这样,在这主题本

  身已经可以看到莫扎特式同俄罗斯民间因素的相互渗透。换句话说,主题本身纤巧、华美而典雅,完全符合“罗可可”

  的风格特征,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不难感到其中又有柴科夫斯基本人的柔和的抒情咏唱的印记,以及作者广泛使用他那

  个时代的音调和表现手法。柴科夫斯基的这一作品乍一看来,似乎相当繁杂,甚至有点矛盾,原因就在于此。在这主题

  的陈述之后,木管乐器组几乎保持原祥复述主题的一段,这个补充对主题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在乐曲的一系列变奏中,柴科夫斯基保持了旋律和节奏的框架,包括它的弱起小节结构。第一、第二、第四变奏以

  及随后的快速度的活跃变奏中,确实始终贯串着“罗可可”风格的典雅;但是其中两次慢速度的变奏-第三和第六变奏

  却未必称得上“罗可可”风格了,这两次变奏都很自由,主题本身有很大的变化,它们在乐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第

  三变奏在C大调,在这里,大提琴的宽广而清晰的咏唱,把歌唱和朗诵的特点结合在一起,这里所塑造的温柔、明朗的

  抒情形象,所表达的属于作者偏爱的那种诗意的感情,很容易令人想到舞剧《天鹅湖》中的一些抒情段落,以及交响幻

  想曲《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中弗兰切斯卡的抒情的诉述。第六变奏在d小调,它的旋律虽然在个别动机和节奏型

  方面同基本主题有一些相近之处,但是这段变奏却不是“罗可可”式的,它更接近于俄罗斯生活中的抒情浪漫曲,特别

  是阿里亚比叶夫著名的浪漫曲《夜莺》;这段音乐宁静而真诚感人,深具一种悲戚的戏剧性和心理的紧张度,它创造出

  的另一个新形象,同作者最后三部交响曲的悲剧性形象有点相近。

  《罗可可主题变奏曲》的一系列变奏所体现的形象内容,使它近似于五个乐章的交响套曲:其中的基本主题和前两

  次变奏,保持古典的风格,这几段音乐相当于交响曲的第一个快板乐章;第三变奏是崇高的爱情抒情诗,它所引入的新

  形象同前面的两次变奏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变奏占居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地位;随后的两段变奏,一个接近于加伏特舞

  曲,另一个则是诙谐性的奔驰,它们共同组成交响曲的诙谐曲乐章;第六变奏是穿插进来的另一个慢扳乐章;第七变奏

  和尾声是技巧性的乐曲,它的急速的进行和辉煌的乐句,完全符合于交响曲最后乐章的要求。但是,在这交响套曲中,

  同时又体现出协奏曲的一些特点,独奏大提琴是整个作品中的主导声部,它有很多富有表情的技巧性华彩乐段,它的声

  部反映出大提琴的技术和歌唱的可能性,但对演奏者说来却不容易奏效;伴奏乐队声部的轻快飘逸的结构,充当独奏大

  提琴声部的背景,在个别段落乐队的作用有所加强,这时候主题出现在乐队中的这个或那个声部之中,而有时候,在乐

  队中也可以看到突出的对位性旋律。《罗可可主题变奏曲》属于柴科夫斯基的平静、明朗和欢乐的作品之列,反映出作

  者的精神的乐观和开朗的一面,说明了作者对生活、诗意和美的热爱和探求,虽说柴科夫斯基创作这部作品时,正处身

  于他一生中的艰难时期,阴暗的情绪和深刻的痛苦越来越多地折磨着他。

  《罗可可主题变奏曲》有三个版本,这里依据的是斐特曾哈根的修订版。斐特曾哈根是柴科夫斯基的朋友,著名的

  大提琴家,当时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授,斐特曾哈根曾根据柴科夫斯基的原版(大提琴独奏和钢琴伴奏)进行一些更改

  和调换,包括改写部分大提琴独奏声部,变动一些变奏的次序,甚至略掉原来的第八段变奏,但是斐特曾哈根的修订版

  全部由原作者配器,可以认为这些改动都是作者认可的。《罗可可主题变奏曲》由柴科夫斯基题献给斐特曾哈根,并由

  他在1877年年底在莫斯科举行的俄罗斯音乐协会第三次交响音乐会上首次演出。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