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第四卷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第四卷

我行我法
8712719

在一定的意义上,孩子都是自发的哲学家。他们当然并不知道什么是哲学,但是,活跃在他们小脑瓜里的许多问题是真正具有哲学性质的。我相信,就平均水平而言,孩子们对哲学问题的兴趣要远远超过大多数成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从幼儿期到青春期,正是一个人的理性开始觉醒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好奇心最强烈,求知欲最旺盛。另一方面,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阶段内,生命的生长本身就不断带来对人生的新的发现,看世界的新的角度,使他们迷乱和兴奋,也使他们困惑和思考。哲学原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真相之探究,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恰是发生这种探究的最佳机会。
然而,在多数人身上,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曾经有过的那种自发的哲学兴趣似乎完全消失了,岁月把一个个小哲学家改造成了大俗人。发生这种情况,孩子周围的大人——包括家长和老师——要负相当的责任。据我所见,对于孩子提出的哲学问题,大人们普遍以三种方式处理:一是无动于衷,认为不值得理睬;二是粗暴地顶回去,教训孩子不要瞎想;三是自以为是,用一个简单的答案打发孩子。在大人们心目中,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太玄虚,太无用,功课、考试、将来的好职业才是正经事。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氛围中,孩子们的哲学兴趣不但得不到鼓励,反而往往过早地遭到了扼杀。
哲学到底有用还是无用,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看待所谓“用”。如果你只认为应试、谋职、赚钱是有用,那么,哲学的确没有什么用。可是,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那么,哲学恰恰是最有用的。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者,不管是哪一个领域的,必是对世界和人生有自己广阔的思考和独特的理解的人。一个人只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却做成了大事业,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不曾有过呢。
所以,如果你真正爱孩子,关心他们的前途,就应该把你自己的眼光放得远一点。不要挫伤孩子自发的哲学兴趣,而要保护和鼓励,而最好的鼓励办法就是和他们一起思考和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都不可能有所谓标准答案,可贵的是发问和探究的过程本身,使我们对那些根本问题的思考始终处于活泼的状态。在这方面,我们亟需有水平的启蒙读物。我读了碧姬?拉贝和米歇尔?毕奇所写的《关于人生的哲学点心》(中译名《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的部分章节,觉得颇符合此一要求,对人生哲学问题的选择周全而不烦琐,论述通俗而不鄙俗,回答清晰而不武断。这样的启蒙书其实不但适合于孩子阅读,也适合于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学生一同阅读。在相当程度上,大人也需要受启蒙,否则就当不好家长和老师。难道不是吗?
译后记/王川娅
2003年秋天,一个阳光充沛的日子,我站在巴黎一家大型书店的少儿图书书架前,眼光突然被一个书名吸引:《哲学下午小点心》(中译名《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以下简称《启蒙书》)。翻开一看,这套仅仅为八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写的丛书,却谈论了几乎所有重大的人生主题。以后在巴黎的各类书展上又几次和丛书相遇,当时的情景常常是,老师和家长在为他们的学生或孩子买这套丛书。
现在,我有幸成为丛书的中文译者之一。
《启蒙书》丛书的作者之一,米歇尔?毕奇是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的哲学讲师。作为研究康德法国国家哲学博士,在课堂上,他能用最简单最生动的语言讲解深奥的哲学,听过他的课,大家都有如沐春风般的满足。
但是这套书的出现,还必须有另一个人,那就是碧姬?拉贝。她曾是法国一家公司经管策划交流的负责人,那年,她想利用一年假期,到索邦大学完成她的哲学学士课程。当时她三十六岁,但是居然有四分之三的课程完全听不懂。她认为二十岁听不懂哲学还情有可原,可是三十多岁的成年人仍然听不懂,这才是哲学本身的问题,是哲学语言和概念把人们拒之哲学之外。刚好她有一个八岁的女儿,作为母亲,她发现孩子常常向她提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关于人生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富哲学性的问题。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