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先秦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
大学之道1,
在明明德2,
在亲民3,
在止于至善4。
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6;
静而后能安7;安而后能虑8;
虑而后能得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0;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11;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2;
致知在格物13。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4,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5。
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16。
其所厚者薄17,而其所薄者厚18,
未之有也19!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语句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引导、教化人民之意。
4.止于:处在。
5.知止:明确目标所在。
6.静:心不妄动。
7.安:所处而安。
8.虑:处事精详。
9.得:得到成果。
10.齐其家:将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务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的意思。
11.修其身: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12.致其知:让自已得到知识和智慧。
13.格物:研究、认识世间万物。
14.庶人:普通百姓。
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全部都是之意。本:本源、根本。
16.末:与“本”相对,末节之意。
17.厚者薄:该厚待的却怠慢。
18.薄者厚:该怠慢的反倒厚待。
19.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是说还不曾有过这样的做法或是事情。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自身的光明之德,在于亲爱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至善的境界。知道达到至善的境界而后才能确定志向,确定了志向才能心无杂念,心无杂念才能专心致志,专心致志才能虑事周祥,虑事周祥才能达到至善。万物都有其本末,凡事都有其终始。知道了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那就接近于《大学》的宗旨了。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
《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有孔子修订而成。《尚书》又称《书...
主播:Georgebingo
主播:MJ明静
主播:浪漫的追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