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市记忆》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湖之声广播电台
412180

什么能够唤起你对一座城市的记忆?什么样的记忆会让你“未能抛得杭州去”?是岁月沉淀下的美景珍馔,抑或是惊艳了时光的妙音佳器?

今起,杭州市网信办与浙报集团浙视频联合推出《城市记忆》系列音、视频产品,择取浙派古琴、杭州丝绸、杭帮菜、金石篆刻、南宋官窑、西湖龙井六项具有代表性的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匠人匠心,唤醒城市记忆,呈现杭州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守正创新之道。大家可在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频、浙江新闻客户端、天目新闻客户端、喜马拉雅、蜻蜓FM等平台上,观赏、收听这组音视频产品。

且听弦外音

中国古琴艺术于2003年11月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分支——浙派古琴也被捆绑进入世界非遗。在南山路上,西湖琴社与柳浪闻莺隔街相望,浙派古琴的传人徐君跃为我们讲述了祖父一辈是如何在西湖边将西湖琴社创建,并影响后人至今的故事。在他疾徐分明、稳健怡淡的琴声中,能感受到浙派古琴“微、妙、圆、通”的“希声”音色及“清、微、淡、远”的艺术境界。

织锦绣江南

2009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7月,都锦生的“杭州织锦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都锦生厂内已工作了近40年的非遗传承人苗雨痕,几十年如一日与同事们一起,用杭州织锦的58道传统手工工序,织出秀美的西湖山水,也绘制着更锦绣的明天。

钱塘春之味

2007年,杭帮菜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味庄的行政总厨盛钟飞,将曾经只是记载在古书上的杭州名菜“傍林鲜”,搬到了现代人的餐桌上。餐中窥史事,食之辨古味。杭帮菜素来清淡,注重食材原料的口感,这也与“南料北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南宋时期建都临安,众多大厨从汴州南下,将其烹饪技艺与当地的食材相结合,成为了如今杭帮菜的雏形。

方寸见真章

西泠印社被誉为“天下第一社”,“印学”在这里发扬光大。中国对印学的传承技艺被称为“篆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艺术。西泠印社则是这一人类非遗代表作的主要传承机构。非遗传承人李早在这里为我们展现了金石篆刻的魅力。在这小小的一方印章中,彰显着一个文人的修养,装载着一位雅士的情怀。金石篆刻的一刀一划,在文化长流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冰裂显青韵

2007年,“南宋官窑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南宋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现传世珍品不足百件。由于制作过程复杂,成品率低,保存困难,其制作技艺也曾一度失传。其中冰裂纹的烧制技艺于南宋灭亡后就已失传。非遗传承人金国荣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杭州瓷厂制作仿古器皿,到如今独立设计自己的作品,已经钻研了南宋官窑烧制技艺近40年,冰裂纹也在他的手中重现。八百多年前的宫廷御品,如今再现在他的手中,晶莹剔透,冰裂纹在如翡翠一般的青釉上,好似玻璃板下的冰花,层层叠叠覆盖在坯体,而釉面丰润饱满,平滑如镜。

掌间留茶香

2008年,绿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西湖龙井茶区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被封为“御茶”,西湖龙井也由此闻名天下。杭州丰沛的雨水和湿润透气的土壤给了茶树优渥的生存环境,而一口好茶,不仅仅在于原叶,制茶的过程也尤为重要。在炒了四十四年茶的樊生华看来,好茶一定是手工炒制的,因为掌间的温度,机器永远无法比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浙派古琴、杭州丝绸、杭帮菜、金石篆刻、南宋官窑、西湖龙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镌刻进了杭州的城市记忆,锻造成了杭州的文化烙印,并在新时代语境下得以活化创新,有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它们让杭州成为更有人文情怀、更具文化底蕴的城市,也让我们读懂了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