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交响曲》的特色在于它结合了优雅、亲密、强烈的表达方式,以及卓越的作曲技巧。此曲乐风较其他萨尔茨堡交响曲更具装饰性,但意味深长的是,它也更具实质内涵。它的情感内涵并不容易确定,是此曲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莫扎特突破了传统惯例的限制,将自己的灵魂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莫扎特到维也纳之后,A大调成了他的最爱之一,部分原因是A大调很适合单簧管——莫扎特是首先将此乐器应用于交响乐团的创作者之一。萨尔茨堡的乐团不用单簧管,只用双簧管,而此曲的A大调也不似《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K.488)那么光辉、强烈,反而显得较为庄严、深沉,很能配合此曲急迫得令人意外的表情。
一开始的快板乐章,平稳的曲思发展十分出色,同一旋律的柔和温顺与满意情绪之间的平衡也令人赞叹;乐曲效果大部分来自不断的重复与模拟,然而过程之巧妙几乎微不可察,结果便成就了莫扎特最有自信、结合最完美的交响曲乐章。行板乐章中小提琴加上弱音器,使高度凸显的第一主题更具强度,弦乐部分非常精致,精巧微妙的作曲手法(尤其是双簧管的运用)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前所未见;乐章最后的四个小节,弦乐除下弱音器,双簧管首席以强音吹奏出附点主题,凌驾法国号旋律时,创造出卓越的效果。
附点节奏音型亦在随后的小步舞曲乐单中出现,同时表现出活力与优雅,三重奏部分的柔和弦乐旋律,在莫扎特后期作品中屡见不鲜;另一方面,附点节奏的双簧管及法国号则是纯萨尔茨堡乐风。终乐章中的狩猎动机十分鲜明,然而此处的猎物却是弦乐——向前猛冲,努力着不要在形踪已暴露无遗的奔逃中摔倒,期望能逃入繁密的音符丛中。在装饰音吟唱的第二主题中,乐曲稍做喘息,但狩猎的追逐很快就再度开始,最后结束于法国号发出的唆嗾声,能令听者因激动兴奋而颤抖。
《A大调交响曲》完成于1774年4月6日,之后的十四年,莫扎特持续创作交响曲,他的题材变得更强而有力、处理方式更有自信、结构上拼凑的痕迹也全然消失;然而他再也不曾重现此曲的高贵华丽。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G大调弦乐小夜曲(德文:SerenadefürStreicherinG-Dur,常被称为EineKleineNachtmusik),又称“第13号小...
莫扎特的《第三十四交响曲》,C大调,K338,作于1780年,1781年4月3日在维也纳科伦特纳托尔剧场首演,呈献给费尔斯登堡侯爵。共4个乐章:1.活拨的快板...
在莫扎特所有专门为管乐器创作的小夜曲中,这首编号为K.361(370a)的作品是最负盛名、也是除K.250之外篇幅最长的小夜曲,也被称为“大组曲”。这部作品由十...
莫扎特第三十三交响曲,降B大调,K319,作于1779年,时值其母逝世回到萨尔茨堡后。全曲共4个乐章:1,很快的快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由...
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作于1788年。这是莫扎特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创作的三部最伟大的交响曲(6月26日完成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7月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