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幼年未受多少正规教育,性近音乐而习钢琴,1873年进巴黎音乐院,有弹钢琴错音,和声与乐理无法无天的名声。1880年暑假到俄国打工,曾在梅克夫人家当钢琴师。德彪西的第一首可传世的作品是歌曲《曼陀林》(作于1880年),他的成名作则是康塔塔《浪子》(作于1884年,获罗马大奖)。
德彪西是音乐上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他在库普兰、马斯奈等人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影响下,凭借其对色彩的天才敏感,将莫奈、马奈、鲁诺瓦等法国印象派画派的手法运用于音乐,打破了浪漫派主题循序发展的方式,以色彩的印象作为发展的动机。德彪西对音乐发展的贡献在于为表达色彩的印象,使用了各种可能的音响组合,摈弃了不协和音必须先有准备后有解决的原则,以“层层迭迭”的技巧,通过“调色”的丰富变化,赋于作品以“斑斓”的印象。德彪西在他的创作中,还吸收了东方音乐的意境与西班牙舞曲、爵士乐的节奏,使其创作中的色彩感“曲径通幽”,以多变的节奏,颠覆了传统的大小调和声体系。
德彪西创作按3个阶段划分。1892年前为创作个性形成期,这一阶段的德彪西热衷于不协和音的处理及奇妙的音响组合,一方面受瓦格纳半音主义和声、另一方面又受马斯奈甜赋、妩媚与伤感融合的情调的影响,两者的融合并不和谐。1892年—1905年为创作鼎盛期,其美学思想主要来自马拉美的影响,开始通过自己的节奏,借用东方的意境,表现诗、画、自然景物中意境朦胧的印象。1905—1917年为创作的晚期,作品多为钢琴音乐和室内乐。情绪上脱离了浮躁,手法更趋精致简洁,形式上回归库普兰的法国传统。
德彪西最著名的作品是管弦乐《大海》、《牧神的午后》、《夜曲》,而其创作中的最高顶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和为钢琴而作的24首前奏曲。(摘自《音乐圣经》)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德彪西(Achille-Claude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幼年未受多少正规教育,性近音乐而习钢琴,1873年进巴黎音乐院,...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