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集简介: <br /> 马勒在总谱上所罗列的表情符号时常会令演释者不知所云。比如他的《第二交响曲》,几乎每过五小节就出现一个提示,似乎是作为指挥家的马勒专为未来的演释者所设置的某种悬念。那里,隐含着他对未来音响空间的丰富想象。又如,面对pp和ff或渐强(crescendo)等表情符号,如果被埋在老贝和瓦格纳的乐谱里,演释者就可以凭自己的经验驾轻就熟。前者可依据古典的演释法则对之,后者则可凭个人的造化加以再创造。然而,遇马勒就不行。演释者如那样做就有可能迷失方向,几乎无从着手。对此,已入一流的大师英巴尔不无感叹道,马勒的音乐之于乐队要求甚高,乐队唯有相当熟练后,才有可能逐渐去领略马勒的多义性,刻画出那些极为动人的音响。确乎,演释马勒就止时间与才能的相并之果。诚如伯恩斯坦所言,马勒的音乐基本上就是音色的音乐。在此,音色成了他隐喻万下世界和宇宙之力的心理独白。《第五交响曲》就是他对未来音响空间所作的一次有益探寻。他将巴赫艰深的复调思维融在各种音色的组合之中,结果,书面上成了,排练却遭到了同仁的批评。人们抱怨他写得过于繁复,连外声部都快被吞没了。而马勒生前又最在乎别人说他外中部的不是,他的交响乐作品大多要求外声部结构轮廓要格外清晰。马勒自己也说:“一些个别音太难演奏……连那些经过句都给跑了。”后来,马勒听取了大伙意见,重新来了一稿。才有了今天《第五交响曲》(据阿尔玛说,马勒后来对《第五交响曲》的配器还是不满)。<br /> 说起《第五交响曲》,人们不由地想到了他对终乐章的偏爱。那不仅是因为那里有他人生的缩影和对生活的感受,而且还因他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全面而综合的展现。《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甚至到《第九交响曲》,均为如此。这回,为了《第五交响曲》的终乐章,马勒特意将第四乐章紧缩成了具有间奏风味的“小柔板”作为铺垫,其结果就令这多情的《小柔板》名震天下。<br /> <span>那是因为每当聆听《小柔板》,就令人想到了她与电影《魂断威尼斯》的神缘。意大利名导威斯康蒂慧眼识金,懂音乐,听马勒。为拓展托马斯?曼原作的意境,将马勒的这个《小柔板》切入了银幕。影片的凄美基调与马勒音乐之境颇为相吻,结果,就让人从此知道了马勒。也使这段悲愁的音乐几乎成了死亡的某种象征。这既可说是马勒复兴运动借助影视媒体发展成功的某种点缀,也意味着好音乐必因与好影视的联姻而令世纪末之人逐渐远离日益物化了的烦躁,“躲”进音乐里去玩味人生。有趣的是有关此曲的追问至今仍为纷扬。</span><br /> 出来。<br /> 至于那些大指挥们,每俟品到此处,就分不清自己和马勒了。才有了有关“小柔板”的风格之别,有了速度等方面的角逐。有人曾评说大师们远离了马勒原速。他们怎么看?卡拉扬、伯恩斯坦、库贝利克、巴比罗里、腾斯泰德等都似乎对此不屑一顾。或许这是情有可原的。马勒有常在排练中即兴改变配器之习。马勒也曾说:“为了表达作品的意图,如果乐队的空间和质量要求指挥家在我的总谱上做一些改动,那他是正确的。”大师们所争的无非就是自身修养和对马勒风格的感悟,仿佛就在这个“小柔板“里融着道不尽的人间沧桑。所以,似乎一个比一个缠绵和悠长。竖琴潜在的简约风格和弦乐的如泣如诉般的吟颂,令人不由地想到了人生的无常。<br /> 19O2年,马勒完成此作。五个乐章。为了音色的倾述,马勒首次在此曲中开始了音响上的“剪接”和“叠影”。他不自觉地将电影蒙太奇的一些法则运用此曲中,结果,就令第一乐章的送葬进行曲动人心魂。乐曲由马勒从小偏爱的小号开始,在大鼓的逐渐弱奏下,由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在升C音上的拨奏声中结束。注意,马勒特意标明为P一 PP—PPP,为第二乐章的激情精心铺垫。<br /> <span>第二乐章又作第一乐章的持续和扩展。所以,那个大鼓的弱奏自然成了某种点缀,此乐章为自由奏鸣曲式。音响粗旷、尖锐、凝重,甚至个别段落还出现了九度音程。马勒要求长笛柔而飘逸,像天边回声;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要奏得古怪而粗野、滑稽;圆号作大块面地吼叫。在此,音响的“剪接”象征着生存的苦难和不幸。其中,高潮即临的铜管齐鸣下的D大调圣咏,极富动力。</span><br /> <span>第三乐章,谐滤曲。弦乐在连德勒舞曲节奏下拨奏,音色似如吉他,很是轻灵、动听。在相当长的发展部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三支单簧管和三支小号融在弦乐中的音响。十分流畅超迈。</span><br /> 第四乐章,小柔板。仅由竖琴和弦乐演奏,采用了他为五首吕克特诗歌之三“我消失于这个世界”而谱的旋律。具有夜曲风味。在降G大调的中部,通过持续不断的半终止来逐渐导向终乐章。所以,也可视此为终乐章的序奏。<br /> 第五乐章,回旋曲——终曲。马勒十分注重配器上的结构和色彩。这种章法直接影响了《第八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乃至《大地之歌》。法国号、低音号、双簧管和单簧管相互对答,由法国号将主题展开,在圣咏般的高潮中结束此曲。<br /> <span>法国文学大家罗曼?罗兰听了马勒《第五交响曲》后,声称是‘“严谨和松散的一个混合物”。对此,深喑马勒风格的伯恩斯坦却认为“马勒用音色喻示了20世纪的精神危机”。有心的听者只要认真聆听,便会觉得伯恩斯坦的结构色彩、句法和呼吸,以及对马勒独有的“剪接”音块和音色的把握均到了炉火纯青之境。他在用音色作着内心对天穹的表白。</span>马泽尔虽与伯恩斯坦在理性上积分不相上下,但效果上却不如伯氏浑然。<br /> <span>卡拉扬的马勒“第五”毋如他的《第六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卡氏似乎对马勒的“剪接”言语有些不以为然。所以,太本色,就凸现了结构、在色彩上却略有些平了。</span><br /> 西诺波里堪称独辟跟径,他通过演释和录制马勒“第五”而逐渐确立了自己在世界乐坛的地位。尽管人们对他在演出中的表现甚有微词、觉他水平很是波动,但也极为赞赏他首次试图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演释马勒。在他看来,马勒就是一个敏感而富幻想的大家。马勒通过音乐创作去寻觅不幸生活产生之原由。因此,他在演释上突出了幻想和色彩。如在终乐章之前的引子,他把法国号、低音黑管和双簧管所奏的过门音色处理得似悠闲而富冥想意昧。在终止的最后那瞬的小提琴所奏的圣咏般的和弦进行,他处理得一波三折、突出了终止的厚度和气派。<br /> 。小泽的版本音色很好,透明、清新,还有回音感。但在把握马勒结构和色彩上略显不足。祖宾?梅塔也出了《第五交响曲》版本,但评价毋如他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br /> <span>目前,世界上的不少乐团,常把马勒《第五交响曲》作为训练和提高乐团素质的手段之一。那是因为演释马勒既可把握古典浪漫风格,又为演释现代之乐作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span>
这张专辑包含十一首温暖闲适的管弦乐小品,展现指挥帝王的优情雅致。都说卡拉扬是一位唯我独尊的指挥帝王,这张唱片却展示了他柔性的一面,然而卡拉扬在抒发浪漫情感的同时...
这张专辑是“指挥皇帝”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12首著名的慢板乐章。分别选自1961到1986年的录音,体现了指挥与乐团之间的合作无间。卡拉扬以深厚的音乐...
票价详情暂无适宜四季皆宜电话暂无简介卡拉扬是奥地利著名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萨尔茨堡是他的家乡,在这里有最大的卡拉扬纪念地----卡拉扬广...
这张专辑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卡拉扬的祖辈定居萨尔兹堡,从1940年起便不断演奏这些优美的乐曲,可说是拥有优良的维也纳血统,他...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vonKarajan,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出生于萨尔斯堡,奥地利著名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
卡拉扬晚年的马勒现场不错,这张没怎么听就不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