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湾音画》
鲍 元 恺
《台湾音画》完成于1999年,2000年2月27日由美国指挥家梅哲(Henry Mazer)指挥台北爱乐管弦乐团首演。这部由《玉山日出》《安平怀古》《宜兰童谣》《恒春乡愁》《泰雅情歌》《鹿港庙会》《龙山晚钟》《达邦节日》八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描绘了台湾的民风民情,展现了台湾的乡土乡音,表达了我在台湾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台湾音画》是一部原创同改编相结合,抒情同状景相结合,本土化同国际化相结合的交响乐作品。依照传统的交响曲结构,全曲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二乐章,壮美恢弘的慢板,从状景到怀古,为第一部分“起”;
第三、四、五、六乐章,依快——慢——快三部结构组成的以台湾民间音乐为基调的风俗性乐曲,为第二部分“承”;
第七乐章,静谧安详的慢板,为第三部分“转”;
第八乐章,粗犷豪放的快板,终曲,为第四部分“合”。
愿这部作品带着宝岛特有的湿润与温暖,走出台湾文化固有的的悲情意识,以乐观的胸怀为这个正在迅速逝去的时代留下美好壮丽的画影,用温馨的旋律为经过岁月沉淀的未来留下语言无法表达的刻骨记忆与深切眷恋。
第一乐章 玉山日出
巍峨壮美的玉山,海拔3952公尺,是东北亚最高峰。1996年2月,我在这里体验了巍峨群山间如梦如幻的神奇日出景观,感受了恢弘山水与万千气象的壮丽自然之美,以及由此而生的崇高人性之美。
第二乐章安平怀古
安平古堡为荷兰人占据台湾时期所建。1662年,郑成功率军逼荷兰人投降,接收该城,更名“安平”。城堡里矗立着郑成功面朝大海,壮怀激烈的威武铜像。历经血雨腥风的残垒断垣,盘根错节的斑驳古榕依然枝叶茂密,奋然向上。
来自郑成功的家乡南管《梅花操》那清远冷傲的旋律,成了表达对这位民族英雄仰慕崇敬之情的主调。
第三乐章 宜兰童谣
我用《丢丢铜》和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台湾童谣《天乌乌》的旋律写成了这首《宜兰童谣》:大提琴均匀的快速音符模拟着旧式火车的车轮飞转,四只法国号相距半音模拟着汽笛长鸣,轻快的双簧管展现着孩子们的欢笑嬉闹,短笛和单簧管在竖琴的背景上描摹着孩子们的悠然自得。它们合著那灵逸跃动的节奏和轻快爽朗的旋律,绘声绘色地进入了这首洋溢着生机与童趣的管弦乐曲。
第四乐章 恒春乡愁
恒春半岛在台湾的南端。三百多年前,清军从福建渡海到这里安营扎寨屯兵习武,闽南人客家人到这里垦荒种田传宗接代。那一次大规模移民,在民间称为“唐山过台湾”。这些背井离乡的士兵和农民时常站在半岛南端,隔海遥望故土,回顾先辈冒死渡海的艰辛历程,抒发后人怀念家园的苍凉思绪。脍炙人口的台湾恒春民谣《思想起》,就是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产生的一首思乡曲。
第五乐章泰雅情歌
由木管、弦乐和竖琴演奏的这首《泰雅情歌》清新淡雅,柔情似水。我借用印象派音乐始祖德彪(布)西五度叠置的朦胧和弦描绘泰雅人居住地的山野景色。在迷人的夜色下,纤细的独奏小提琴和浑厚的长笛低音区相互缠绵,象是情人幽会时羞答答的窃窃私语。
第六乐章 鹿港庙会
鹿港天后宫是是台湾400多座妈祖庙之冠,是台湾唯一奉祀湄洲祖庙开基圣母神像的庙宇。天后宫的主人,慈眉善目的妈祖,传说原是宋初湄州女林默娘。她一生为渔民消灾驱邪,羽化升天之后被封为天妃、天后、圣母,成了全世界华人心目中共同的海上保护神。
我在天后宫门口,听到了由唢呐、锣鼓组成的“北管”武场和由月琴、琵琶、笛箫组成的“歌仔戏”文场。从北管乐队听到的曲牌和锣鼓经,成了我创作这首《鹿港庙会》的快板部分的主要素材:由双簧管、单簧管和小号叠奏的高亢吹腔,模拟着迎神的唢呐;由铜管和锣鼓轮替的的火爆节奏,把节日的喜庆一层层推到高潮。慢板部分的旋律来自歌仔戏乐队的一首小曲,名叫《农村酒歌》。
第七乐章龙山晚钟
鹿港龙山寺是台湾最早的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佛教寺庙。我曾和来自台湾各地的作曲研习营学员们一起,随着香客烧香跪拜,祈求福慧双至,国泰民安,两岸和平。祈拜之后,大家在佛殿前留下了这一届作曲研习营的两岸师生“全家福”合影。
愿这首乐曲能够以它澄澈淡雅的旋律滋润众生的安详心田,以它肃穆庄严的音响展示佛陀的悲悯胸怀,为繁华浮躁的迷乱尘世荡涤阴暗,提升智慧,普及仁爱,推广善行,让世界的每一位过客都能福慧圆满地生活在佛光普照的日月山水之间。
第八乐章达邦节日
2月15日,是台湾邹族原住民祭典的日子。1996年的这一天,我在阿里山的达邦社同那里的邹族同胞共度了这个在邹语中称为“玛雅斯比”(mayasvi)的传统节日。
迎神仪式结束,红仕们围在大树旁,敬慕地合唱祭典歌曲。围观的人们屏住呼吸,静听这肃穆的圣歌从达邦飞向崇山峻岭,传到人间天上。当我以自己的歌喉和身躯加入到与邹族男女和观光客人同歌同舞的行列,当我同这些素不相识的人一起在篝火旁通宵达旦地狂欢狂饮的时候,一种从纷争世界的挤压中逃逸,从凡尘俗务的牢笼里释放的超脱感倏然而至。我在《达邦节日》中,我把这难得的逸兴豪情用管弦乐的张狂音响一泄而尽。
高山青
《高山青》是香港导演张彻在拍摄电影《阿里山风云》时,以邓禹平的歌词为依据创作的一首歌曲。它的前一乐段是张彻的原创,后一个乐段是一首阿美族民歌。
我的这首管弦乐改编曲最初是为台湾指挥陈澄雄先生演出我的《炎黄风情》在谢幕时表明其台湾身份而作。乐曲以长笛双簧管展现婀娜多姿的“美如水”原住民姑娘,以法国号的连续半音转调展现彪悍雄劲的“壮如山”原住民青年。《台湾音画》完成后,这首豪情淋漓短小欢快的短曲,成为《台湾音画》的专用返场曲。在两岸交响乐团在世界各地的演出中,也常常成为音乐会上热烈的独立插曲。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2016年10月27晚,台北市立国乐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我的交响组曲《台湾音画》国乐版。乐团团长兼指挥郑立彬先生以及我的学生孙光钧教授为《台湾音画》国乐...
首届海峡音乐论坛鲍元愷的音乐创作【8集】(鲍元愷:厦门大学)
每一首诗都可以吟唱每一篇文都可以唯美每一个段文字都有情怀
鲍元恺,1944出生于北京,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57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生,196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3年到天津音乐学院任教。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