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讲座集

哲学讲座集

sandade
3435128
孔、孟、老、庄智慧,解答人的心理困惑。知识有如血液,人体缺少血液会衰弱;脑袋缺少知识会枯竭。
国学是一个宽泛名词,但不管如何分类,儒家都是重点。儒家代表是孔孟,道家是老庄。本书可以作为孔孟老庄的哲学之精华所在。如孔子回答学生问“仁”,孟子说明“心之四端”,老子对“道”加以描述,庄子多角度形容“游”和“化”。这些概念都是他们各自的心得,可以用来掌握生命的真实本质。
国学对现代人的意义,就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如果学习儒家与道家之后,在言行上没有任何改变,那就不能算是学了。
孔子期许行善避恶,必要时杀身成仁。试问他的理由是什么?他的志向定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种人类历史上不曾实现的愿望,为什么成他的志向呢?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又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那么“天”对孔子到底有何意义?把上述几个问题合并思考,就知道孔子的“一贯之道”的大概内容了。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系统,而其动力来源在于真诚。由真诚而觉悟内在的力量,由此呈现人格的尊严。
孟子把孔子的“仁”推广应用为“仁政”,这可说是上升了一个高度,但是他并未忽略具体生活的需求。他要强调的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与动物的差异只有一点点,那就是“心”。心有四端,可以扩充为四善:仁、义、礼、智。
教育使人明白配合真诚的自觉,产生行动的力量。孟子认为:人性与善的关系,就像“火之始燃”,“泉之始达",亦即“人性是向善的”。“向”代表动力,在真诚自然由内而发,“善”则是“孝悌忠信"等德行,都是指涉“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个人的成就与群体的改善是不可分离的。儒家的基本性格亦在于此。
再看老子,面对天下大乱时,为了化解虚无主义危机,做了极深的思考,试问:万物在生灭变化过程中,难道只是道觉吗?或者,万物有一来源与归宿?老子认为是有的,它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无以名之,勉强称之为“道”。换言之,道究竟真实,是一切相对而万物之底基。若是离开了道,一切只是梦幻泡影。因此人生只一个目标,就是悟道。
到了庄子悟道之后还要与道同游,让人联想到逍遥游;“以道观之,无以贵贱”,万物平等,人也不妨敞开胸怀,进而欣赏万物,这称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处世态度上,则以“外化而不内化”为原则。外表上顺其自然,但是“顺人而不失己”,内心从未脱离道,有如鱼之相忘于江湖。
这节目叙述时的方式、角度。尽量做到两个打通:打通各个领域;打通中西哲学。尤其是能站在中西文化的制高点上,来诠释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视野绝对不一样。
用户评论
  • 人性向善1

    感谢楼主上传的精彩内容!

  • 听友195665225

    首先傅佩荣教授的书是好书,娓娓道来又蕴含着哲理。主播朗诵整体流畅,吐字清晰,虽然可以多做些准备工作。期待继续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