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讲人:肖肖
某南方小镇,镇上有个荒弃多年的小学。
小学不知什么时候被修缮一新,在校门旁边挂了一张牌匾——传统国学教育基地。
原来有一批致力于弘扬国粹、回归身心健康的热心人士,在这学堂里办教育,讲解持诵古籍经典,增长智慧,减少灾病。
常常从学堂里传来早晚课读诵的声音,还有老师们讲课的声音。
我背着一个行李袋,走进这个美丽小镇,找到这间古旧、却焕发着无限生机的教育基地。
半个月前,我收到一封邀请函,这教育基地的领导请我过来给学生们上中医课。
我准备给大家讲讲历代的一些名医。
为什么呢?在学习中医的路上,要想取得真正成就,都需“得力全赖古经典,超拔每效名医行”。
既然他们已经有持诵古经典的习惯,可以增加定慧功夫,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研读实践古代名医思想的心得,还有从这些名医身上汲取的中医体证精神。
1.经典与百家我走进这间古朴的学校,走廊墙壁上贴满了各种励志的字画,还有修学的方法。
一勤天下无难事。
杂以成其大,纯以利其身。
一门深入,长期熏修。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温柔、善良、恭敬、俭朴、礼让。
……
我站在这些字画前,伫立良久。
很多学生常问我,修学究竟应该博学多才,还是一门深入?
学习应该涉猎百家,还是应该精专一家?
这是所有学者都会面临的问题。
涉猎百家容易失去自我,精专一家就难以知己知彼。
清朝有个大医叫徐灵胎,他给我们表了个法。
涉猎百家之书却不乱,精专一门而功夫日深。
徐灵胎勤于读百家书,善于独立思考,他自述五十年中,精心批阅书籍千余卷,泛览各家书籍万余卷。著书力图让自己点头,令他人豁然开朗。
修学最怕就是杂不能成其大,纯不能利其身。
而这国学教育基地,用的就是这种先经典后百家、先博大后精深的办法。
所以徐灵胎说,医之为道,乃通天彻地之学,必全体明,而后可以治一病。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