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Vol.044

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Vol.044

護86
145949

盛开的枯萎花朵--Clara Haskil(二)

Clara Haskil
克拉拉.哈丝姬儿(二)


  1895年出生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196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逝世。哈丝姬儿1901年开始学习钢琴,九岁首次登台演出,1902年在维也纳跟随理查德. 罗伯特学习小提琴,1905年首次在巴黎公开演出并与佛瑞会面,1910年正式以职业钢琴家的身分在法国、罗马尼亚、意大利与瑞士巡回演出,后来因身体欠佳被迫停止演出四年。四年后,哈丝姬儿在独奏之外也和易沙意、安奈斯可、卡萨尔斯塔搭档演出室内乐。哈丝姬儿从1934年开始灌录唱片,1941年在德国入侵前逃离法国,次年因脑瘤开刀治疗,1949年成为瑞士公民。哈丝姬儿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扬名世界乐坛,并与葛罗米欧合作录制室内乐曲,1960年因意外逝世。哈丝姬儿被认为是当时演奏莫扎特最好的钢琴家之一,音色精巧雅致而又有透明感,内涵细腻易感。

  在钢琴上优雅吟唱的小提琴家

  第一首莫扎特C大调钢琴独奏曲以简单、纯真的曲风展开,紧接是一个带有舞曲性质的2/4拍节奏以及全音和声,这段简朴的八小节乐段正是这首变奏曲的主题。一般人或许认定这只是一首童谣,因为在英国系国家,《小星星》就是根据这首德国童谣《妈妈听我说》填词而成〈但是作曲者的姓名已经无从得知〉。莫扎特以这段简单的旋律为基础,创作出这首纲琴十二段主题变奏做为教材〈时间约在1781年到82年间,地点是维也维〉。这里收录的是哈丝姬儿在1960年5月的录音,她的演奏无疑弹出这首作品的价值,低音声部清澈透明的声音似乎也成为简单主题的一部份。在接下来的变奏里,主题仍然一再出现,但是是以各种不同色彩的声音来表现。哈丝姬儿努力的让键盘唱歌以弥补钢琴天性的不足,重视手指圆滑弹奏的程度更甚于依赖踏板。

  九段主题与变奏是旲札特1789年4月29日在波茨坦完成的作品,主题选自迪波尔为大提琴所写的六首大提琴奏鸣曲中D大调小步舞曲。它对演奏者的要求比起《小星星变奏曲》更严苛。虽然每一段变奏都有不同的个性,哈丝姬儿却适切的表达出这首乐曲的精髓,主题一直呈现优雅的美感。负责低音声部的左手〈例如:第二段变奏的十六分音符、第三段变奏的琶音与第四段变奏的断奏〉为主题的发展奠定基础,主题在小调的变奏乐段呈现出忧郁的色彩,抒情的慢板则有朴实率直的平静。最后一段变奏是以欢乐的2/4拍写成,哈丝姬儿的诠释恰如其份,忠实的呈现出乐曲的欢乐气氛,从中完全嗅不到她日常生活的悲哀。

  接下来是两首钢琴奏鸣曲。第二号钢琴奏鸣曲K.280是莫扎特十九岁的作品,第十号钢琴奏鸣曲K.330约在1783年创作于萨尔兹堡。两首奏鸣曲中间的慢板乐章结构都比前后两个乐章紧密与精细。第二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甚快板是根据低音主题进行转位发展,以3/8拍写成的终乐章滑稽且快速;在第十号钢琴奏鸣曲稍快板乐章里,哈丝姬儿恰当而果断的弹奏出音乐里的活力。两首奏鸣曲的中乐章就像歌剧里的咏叹调场景。第二号钢琴奏鸣曲慢板乐章是以F小调写成,风格正好与第十号钢琴奏鸣曲的行板乐章形成对比,但是哈丝姬儿都浪漫的「唱」出这两个乐章,并且强调这两个乐章沈思的风格。这两首奏鸣曲都以三段体或两段体写成,哈丝姬儿的演出不失其透明度,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莫扎特诠释版本。

  哈丝姬儿诠释的莫扎特终于在晚年得到肯定。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哈丝姬儿应卡萨尔斯的邀请在普拉达音乐节中演出。她与葛罗米欧在音乐会合作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并录制唱片。1951年,哈丝姬儿终于在巴黎这个她曾经在此求学的城市受到受定。据说哈丝姬儿与葛罗米欧曾经私下开玩笑的交换乐器:哈丝姬儿演奏小提琴,葛罗米欧弹钢琴。事实上,哈丝姬儿确实同时会演奏小提琴与钢琴。在维也纳跟随传奇钢琴家罗伯特〈Richard Robert〉学习后,哈丝姬儿在巴黎念书时是同时修习小提琴与钢琴。或许哈丝姬儿弹奏钢琴时的发音与旋律感是由于她对小提琴-所有乐器中最早能演奏旋律的乐器-的认识。

  任何听过哈丝姬儿五0年代演出的人都会联想起一位多病而且过早衰老的女士,她弯着腰、踌躇的走近钢琴,脸上几乎没有笑容,彷佛就快被召唤到另一个世界。哈丝姬儿的一生是个悲伤的故事,音乐生涯一再因为疾病而被打断。她出生于罗马尼亚的犹太家庭,五岁开始正式演出。父亲逝世后,年幼的哈丝姬儿被带到维也维的叔伯那儿,接着又从维也纳前往巴黎,在那里跟随莱维与柯尔托学习钢琴。当时哈丝姬儿是同时以小提琴与钢琴家的身份公开演出,并得到佛瑞与布梭尼、帕德雷夫斯基的赏识。哈丝姬儿二十岁因脊椎侧弯必须穿戴铁架,离开马赛后又罹患脑瘤;1942年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避居瑞士。哈丝姬儿第一次录音是在1934年,但是这次完全是为私人录音,因此并没有得到重视,直到1947年才有唱片公司注意到她。当多病的哈丝姬儿舞台生涯已经发展到后期时,她的生活与音乐才有较完整的档案记录。大器晚成的哈丝姬儿在全欧洲像受难者般的被崇拜,她以莫扎特赢得听众的心,以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甚至二十世纪音乐带给听众惊奇。1960年12月8日,哈丝姬儿在布鲁塞尔火车站意外跌倒,随后因伤重不治逝世。

  在晚年的钢琴独奏会里,哈丝姬儿最喜欢排上贝多芬第十七、十八号钢琴奏鸣曲。这是贝多芬创作中期〈1802年〉的精彩佳作。对于一位前几年把演奏焦点放在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钢琴家来说,哈丝姬儿的选择十分令人讶异。两首奏鸣曲都是哈丝姬儿逝世那一年,也就是1960年9月的录音,音乐中充满了精湛的技巧以及敏锐的触键。在《暴风雨》奏鸣曲一开始的几小节中,哈丝姬儿表现第一乐章主题的方式相当不可思议,这个乐章的结构清晰,没有过份的感伤或是冷淡。宣叙调性质在这首奏鸣曲中占有极重要的份量,而哈丝姬儿的诠释就像让琴键不断诉说着自己的语言。由四个音符所组成的快速主题极具魅力,但是哈丝姬儿的演出不只是有快速的节奏而已。终乐章活泼大胆的速度是典型的哈丝姬儿晚期风格,这也证明她的技巧从早年到生命结束一直没有衰退过。

  第十八号钢琴奏鸣曲「热情的急板」乐章的诠释十分贴切乐曲的气质。这是一首不容易演奏的佳作,全曲没有慢板乐章,勉强有一个速度较慢的小步舞曲。在诙谐乐章里,哈丝姬儿直率的弹奏山幽默感十足的断奏,以及贝多芬作品中经常让人难以理解的音乐幽默。

  哈丝姬儿在二0年代晚期到美国演出,1956年再度赴美,美国著名钢琴乐评人荀白克曾经在《伟大的钢琴家》一书中粗略提起哈丝姬儿:「哈丝姬儿可说是欧洲音乐家的代表。她弥补安奈斯可、李帕第、提博与她的四手联弹伙伴安达没有到美国演出的缺憾。」在《当代伟大钢琴家》一书中,凯泽评论道:「直到1960年逝世为止,哈丝姬儿在钢琴家中的形象几乎被神圣化。她诠释的莫扎特得到全球的肯定。对我来说,她演奏的舒曼与布拉姆斯〈比其它钢琴家〉更具说服力而且优美流畅。哈丝姬儿演奏过几乎所有古典与浪漫派作品,她依照大自然的规律与法则,以几乎脱离现实的清纯及艺术性来诠释音乐。在莫扎特C小调钢琴协奏曲、几首布拉姆斯间奏曲与舒曼钢琴协奏曲里,哈丝姬儿的演奏中有难以言喻的瑕,她从来不做作矫饰。她探索作品的深度,她了解这些作品。突然,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什么在名家辈出的十九世纪,由克拉拉?舒曼所诠释的钢琴协奏曲仍然会有传奇性的评价。」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