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以鬯(1918年12月7日-2018年6月8日),原名刘同绎,字昌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 [1] 曾主编过《国民公报》、《香港时报》、《星岛周报》、《西点》等报刊杂志。曾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刘以鬯一直致力于严肃文学的创作,其著名小说《对倒》,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成电影《花样年华》。
代表作品有小说《酒徒》《对倒》《寺内》《打错了》《岛与半岛》《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模型·邮票·陶瓷》等;评论《端木蕻良论》《看树看林》等。《刘以鬯中篇小说选》和《对倒》分别获第四届和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推荐奖。2014年获香港艺术发展终身成就奖。
2018年6月8日下午2点25分,刘以鬯在香港东华东院逝世,享年99岁。
《酒徒》书评
1.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小说处处有纯意识的语言。说是语言,其实更像梦中呓语,模模糊糊,嚅嚅嗫嗫,断断续续。如同黑暗里不到光芒,磕绊着摸索前进。纯粹的意识流语言,像是西方印象派画家,只凭着脑海里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细微情愫的感知,涂出或明或暗的色块,便是名画。同样,当通过自己最直接的感官感受体会到现实存在,并将这些感受变成简短华丽的词句填满空白,就是最为细腻的表达,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文字还要能表达人的特殊感情。往往脑海忽闪而过的意象最能表达自己当下感受,尽管不给出主谓宾,尽管写出来不一定会有很多人了解。
2.比喻是这本小说里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了,包括他诸多意识流的描述中,比喻无处不在,当然比喻还带着拟人,借代,夸张,排比等等。小说中这样的例子不可胜数:“理性进入万花筒,立刻成一块模糊之色”“即使墙角的一只苍蝇,亦可如吹笛人,引导他的思想飞出窗口”“思想是无轨电车”“思想等于无定向风”“问题与答案是一对孪生子”……这些文字不仅可见其传神的描写和丰富到无以复加的想象力,还有他对于文字的驾驭功夫,让人感叹折服。
3.《酒徒》的结构紧凑,清醒时的苦闷绝望,醉酒时的解脱放任,做梦时的荒诞狂放以及细腻必要的心理描写紧凑协调,错落有致,既无拥挤之感,又无松散之嫌,兼之排比段的铺陈描述,使得小说饱满立体。在这部小说里,刘以鬯主要是去表现酒徒的内心深层冲突和矛盾以及他的挣扎,最终做出决定。和现实主义的小说比较,他更注重于人物的心理描写,追求人物内在最真实的情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实真正压迫主人公的不仅仅是文艺的陨失,更重要的是现实残酷的生活令他无法面对,他离不开酒。当时的香港文坛,商品经济铺天盖地,而作为一个恪守着严肃文学的自由作家,他说作家应该在革命时代最大任务应该是表现时代,反映时代,刻画处于这一时代的物象的内心,并对精神世界作大胆的探险,时代与环境给与作家的责任,绝不是歌颂爱情。可是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又或许是他的意志力实在太薄弱,他没有办法,只有选择了写通俗小说,武打小说甚至黄色文字,只有这样他才能赚的一日三餐的温饱。他放弃了《前卫文学》,放弃了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毛姆、巴尔扎克,放弃了乔也斯、浮琴妮亚·吴尔芙、海明威、福克纳、帕索斯。他选择了酒,他说自己是一个避世主义者,只会用酒精来逃避丑恶的现实。离开酒,他就只看到谎言。他愿意做酒的奴隶。当他因为十七岁的司马莉被赶出梗屋,当他为了张丽丽“抓黄脚鸡”而被打进医院,当他被二十几年的好友莫雨骗去《蝴蝶梦》的剧本,当他背一个淫荡的女孩赶出梗房,当患有精神病的雷老太太最后因为他割腕自杀……他终于被泪水模糊了视线,作为一个被无限欺凌的人用最后的智慧和气力作了挣扎,香港的友情让他无从选择,写《潘金莲当包租婆》,饱含浓浓的自嘲气息却又不得不自我解嘲——这是最不会挨饿的方式。他已经失去野心,于他,野心等于残烛,只要破纸吹进一丝微风,就可以将它吹熄。这些都有着作者自身的印迹。
4.听见他的思想悲哀,他不停地诅咒,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低。文章若想跻身于商品之列,只好不问价值,但求价格。原本可以触摸到他枯瘦的心灵。他不知道在这个污浊漆暗的世界里如何还能找到一丝希望,一柄支持生的意志的残烛火光。他只有成为一名酒徒。失了工作,“我”只需要酒。酒不能使我获得快乐,但它能使我忘记痛苦。酒鬼都是现实中小丑。他这样想。
第一杯酒,思索文学。
第二杯酒,思索现实与生活。
第三杯酒,思索文学于现实中的悲戚。
第四杯酒,思索爱情与女人。
第五杯酒,思想碎片。胡思乱想。
第……杯酒,醉了,思想极度混乱,感受麻痹。
书评摘自——刘以鬯《酒徒》读后感——读者青铜器的博客文章,万分感谢。
推荐您读读《夜晚的潜水艇》,一定会很好!
读的很好,这部中国第一步意识流小说,很经典。值得反复阅读,夜半反复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