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帝国》

《草原帝国》

遥远的天空_fv
1.10万175

《草原帝国》是一部经典中亚通史著作,发表于1939年,作者勒内·格鲁塞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游牧民族历史文献权威。书中将活跃于欧亚草原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民族历史按草原帝国进行研究。从上古匈奴人开始,以成吉思汗时期为重点,描述了新石器时代到清朝吞并喀什噶尔、新疆被纳入中国版图为止这片欧亚大草原上无数征服者的历史,描绘了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互动的历史画卷。

《草原帝国》以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国家与王朝为纲,以纪事本末体的方法系统介绍了古代游牧部落或政权兴衰更替的历史。




简介




在自然外观上,亚洲高原表明在地球史上曾经演出过最壮观的地理戏剧。这一巨大的大陆块的隆起和与周围地区的隔离,是由于在两个不同时期内形成的两大褶皱山系集中碰撞而成,两大褶皱山系分别是天山和阿尔泰山的海西褶皱(天山以西域陆块为界,阿尔泰山以安加拉大陆的古西伯利亚高原为界)和喜玛拉雅山褶皱山系。喜玛拉雅山褶皱在中新世时期取代了欧亚大陆的"古地中海"。天山和阿尔泰山朝西北方突出的弓形和与之相对的、喜玛拉雅山朝南突出的凹形合起来把突厥斯坦和蒙古利亚包围起来并使之与其他地区隔离,似乎让它们悬在四周的平原之上。这些地区由于海拔较高,又远离海洋,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在蒙古的库伦(乌兰巴托),气温变化幅度是从零上38℃到零下42℃。西藏高原海拔很高处几乎都能生长普通植物,天山与阿尔泰山的半弧形山区也是这样,由于同样的原因,它们属高山气候,植物分布各有特征,有山脚的森林,有山峰的稀疏植物。除西藏高原和天山与阿尔泰山的弧形山区外,几乎整个亚洲大陆被一条纵向的草原带覆盖着,草原上,冬季万物休眠,夏季万物枯萎。这片大草原在灌溉地区仍是肥沃的,但在中部,肥沃的土地逐渐枯萎变成了沙漠,这片大草原从中国东北部起一直延伸到克里米亚,从外蒙古的库伦延伸到马里和巴尔赫地区,欧亚北部草原在此让位于更富有地中海特征的伊朗和阿富汗的亚热带干草原。






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草原帝国》一书中文本的出版意义重大。在本世纪中,关于欧亚大草原的通史性著作有两本。一本是20世纪初期,东方学者巴克尔的《鞑靼干年史》;另一本就是1939年格鲁塞写的《草原帝国》。

    格鲁塞在四十多年中完成了许多著作,如《蒙古帝国史》、《亚洲史》、《远东史》和《东方文明史》等。在20世纪中叶,他把欧亚大陆的历史加以整理,成为《草原帝国》一书。《草原帝国》一书之后,欧亚大陆史才成为一种系统的学问。


    《草原帝国》一书,其范围除大中亚外,还包罗了波兰以东的东欧诸国,即东欧草原、俄罗斯草原、西亚草原、中亚草原和北亚草原。还有草原近邻的许多高原山地。西起多瑙河,东达贝加尔湖,北起西伯利亚,南到巴基斯坦的广大地区。现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编的《中亚文明史》(六卷本)包罗的地区,正是格鲁塞《草原帝国》的范围,可以窥见格鲁塞这部著作影响的一个侧面。

    本书史事,上起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黎明期,下迄公元18世纪晚期蒙古诸汗国。作者对草原各地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复杂、政治纷乱、朝代更迭和关系错综的历史,加工钻研,清理精到,牵出一条中亚史的线索和脉络,披荆斩棘,独辟蹊径,开创格局,格鲁塞是启蒙者,是开路人。

    该书于50年代译成英译本。此中译本是参据1978年沃尔福德的英译本(芝加哥版)翻译的。1983年-1985年,我曾将该著作作为研究生学习外文翻译的习作,由蓝琪、李一新、马骏骐和许序雅四人分译,译文已刊登在内部刊物《中亚史丛刊》第七期上。由于译文比较粗糙,错误颇多,风格相异,屡次修改仍不理想。我于1988年指定由蓝琪重译全书。历时7载,于1995年译完全书。译者在重译过程中曾分别参考过李一新、马骏骐和许序雅的译文。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