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绝句板书英语儿歌

英文儿歌/英语儿歌

8岁以前是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最佳时期。而任何一门语言,无外乎输入与输出两个过程。 就如同我们在中国的每个小baby,每个小孩,不用特别去教,他/她每天身处大量的浸泡式汉语输入语言环境,3岁时每个小孩都能基本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了。“露西英...

505374
英语儿歌

899.7万
英语儿歌

1145.1万
英语儿歌

527966
英语儿歌

263.8万
英语儿歌

321473
英语儿歌

568784
英语儿歌

儿歌,词句简短,内容生动,形式活泼,节奏明快,韵律响亮,深受少年儿童喜爱。唱诵儿歌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滋养。

1766423
英语儿歌

41368.6万
英语儿歌

952.5万
英语儿歌

4431
英语儿歌

171530
英语儿歌

文本: http://www.ny-yy.com/cg/ 注意:你可以在每个音频页下面,向主播提问。也可以点击赞助打赏

801万
幼儿英语儿歌启蒙儿歌

42254万
绝句<唐>杜甫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

4522
青螺老师讲绝句

363599
五言/七言绝句

绝句产生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绝句形式简短,音节和谐优美,韵味隽永,便于吟诵和记忆。每天几分钟,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48112.5万
诵读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学习诵读最经典的五言绝句。

1136394
听英语儿歌学英语

好听的经典儿童英文歌曲,在听歌的同时学习英语,提高学习英语的乐趣...

5530.8万
启蒙英语-英语儿歌

793.5万
英语儿歌2

284049
绝句 释志南

《绝句》是南宋僧人志南(法号)创作的诗词,出自《宋诗纪事》卷九三。表达了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作品原文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jì)短篷, 杖藜(lí)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译文 译文一 我在参天古树的浓荫下,系了带篷的小船,拄着藜做的拐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 译文二 把小船系在参天古树的深阴里,我携了藜做的手杖,它扶持着我走到桥东。二月里杏花开放季节里的蒙蒙细雨沾了衣裳,似湿非湿,迎面而来拂动杨柳的风轻吹在脸上,没有丝毫寒意。 注释 短篷--带篷的小船。 杖藜(lí)--用藜做的拐杖。藜,植物名。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这时的风就叫柳花风,或称杨柳风。在这里引申为春风 作品鉴赏 这首绝美的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诗人走到老树下感觉下雨,便戴上小草帽,继续过桥在细雨中欣赏前方美景。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 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那小船系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41.9万
绝句写过的爱情

  世上如果有绝句写过的爱情,你期待么?谷雨之后立夏之前,后弦全新弦式曲风力作《绝句写过的爱情》正式上线。这次他一改之前的编曲手法,完全采用轻快浪漫的流行RnB编曲来诠释中国风的内容。古今融合,令人耳目一新。歌曲旋律和节奏朗朗上口,却不乏诗句中藏着的情怀。《绝句》里的歌词运用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的名诗句,串起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配上后弦的演绎,可谓画面感十足,后弦坦诚这首歌的灵感来自中国诗词大会,之前有空看了几集,受到小选手们的感染,忽然很喜欢读诗的味道。于是便有了重读古诗词...

1765
小小说(绝句)

2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