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选萃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出生于湖南一个普通的耕读家庭,通过自身努力在科举中崭露头角,步入仕途。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征战,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清朝稳定了...

曾国藩家书,半个圣人的人生智慧!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很有争议的人,但是无论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曾国藩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也是研究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是个人修身、持家教子的经典之作,值得熟读成诵!


曾国藩 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最高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最高峰,其谥...

读曾公家书,学修身良方

做人处事之典范修身养性之圭臬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箴言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一生与家人的书信颇多,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小到家庭琐事,大到治国安邦均有所阐释。曾氏家书不仅是我们了解曾国藩、客观评价曾国藩的珍贵史料,同时他的修身、齐家、治国之理念仍为世人所推崇。阅读《曾国藩家书》...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典藏版-岳麓书社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曾国藩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 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3]

——————————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一生与家人的书信颇多,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小到家庭琐事,大到治国安邦均有所阐释。曾氏家书不仅是我们了解曾国藩、客观评价曾国藩的珍贵史料,同时他的修身、齐家、治国之理念仍为世人所推崇。阅读《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

本书在体例上将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诸篇。选编时对多个版本进行比较,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和对当代人极具参考价值的篇章。按时间排序,酌定标题,进行注释和点评。在內容上每篇各有不同,也各有侧重,如下...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一生与家人的书信颇多,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小到家庭琐事,大到治国安邦均有所阐释。曾氏家书不仅是我们了解曾国藩、客观评价曾国藩的珍贵史料,同时他的修身、齐家、治国之理念仍为世人所推崇。阅读《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1811年出身于一个山村地主家庭。从少年时代起,曾国藩即发愤图强。6岁入塾读书,8岁学习五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中秀才,28岁中进士,35岁充任文渊阁学士,次年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十年之内连升十级,官至二品。如此惊人的提...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一生与家人的书信颇多,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小到家庭琐事,大到治国安邦均有所阐释。曾氏家书不仅是我们了解曾国藩、客观评价曾国藩的珍贵史料,同时他的修身、齐家、治国之理念仍为世人所推崇。阅读《曾国藩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