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孟子今注今译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

1283.5万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

早在一千三百五十多年前,老子的书就被译成外国文字。那是唐太宗的时代。高僧玄奘与道士成玄英将《老子》译为梵文。近代以来,西方学人移译外国典籍最多的是《圣经》,其次,就是《老子》。当代自马王堆汉墓发掘出两种帛书《老子》,以及最近湖北郭店战国...

818万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著

381303
老子今注今译 诵译心得

《老子今注今译》是由陈鼓应先生注译的。在大量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多年研究心得,对《老子》作了全面介绍。它以《老子》原有篇章为序,先引原文,再加注释,而后是今译,最后是引述。注释通俗易懂,今译文字优美,注释、引述学术容量大;因而,它既便于初学者,又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指南。之所以选用陈鼓应先生的版本,是因为其最接近老子原意,故选用之,在诵读之余,增加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与理解,希望能够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816378
老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注译

901万
《道德经》老子今注今译

412146
《道德经》老子今注今译

811.9万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

814.4万
白岩松老师力荐,老子今注今译

早在一千三百五十多年前,老子的书就被译成外国文字,如今,我们得到了著名学者陈鼓应老先生倾力之作,老子今注今译,注释详尽,雅俗共赏,白岩松老师亲身力荐,既适合初学者,又可作为老庄学说深入研究者的经典著作。作者陈鼓应,播讲,小二民

10792
庄子今注今译 上册 陈鼓应注译

1641.4万
庄子今注今译 下册 陈鼓应注译

1606493
听庄子讲故事&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

1178560
待FM知音《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校注,原文,今译

《庄子》是道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华元典之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和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研究道家学说有年,在充分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完成了这部今注今译。本书依据王孝鱼校点的郭庆藩《庄子集...

421692
待FM知音《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校注,原文,今译

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无容质疑,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亦或直呼为《老子》)。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构...

9141.5万
《庄子今注今译》| 泛泛晨读 第一季 (完结)

212586
庄子今译今注

庄子的哲学和智慧。 思想视野的开阔,精神空间的宽广;知识分子的悲剧使命感和悲剧命运;“遊心”心境所达致的美感经验和艺术情怀。 内圣外王的理想是庄子首先提出来的,庄子的内圣之学无论其心学、气论以及天人之学,都对后代哲学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

431512
孟子译注 白话孟子

孟子是儒门亚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 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 荀子的先秦儒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他的“仁政思 想”和“性善论”等对后世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 化都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 孟子》...

421536
老子道德经注释今译参解

《老子》是人类社会科学、社会政治、社会哲学、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至尊读本、生根之本。《老子》译注对《老子》原经的每一章都加了一个标题,是阐明一章之主旨,然后依次是原文、注释、今译、要旨参解和续解;【原文】是对《老子》原经的校正,以最大限...

8525.2万
孟子译注

11396
孟子译注

1551.6万
孟子譯注

孟子的著作為數甚多,本書譯注,则以朱熹的集注和焦循的正義為主要依據。

2638746
孟子译注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3751.5万
孟子译注

331732
孟子译注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麽《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571.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