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迟散文选集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闻名中外的学者,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音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副校长,终身教授。他的散文独具一格,朴实真挚、又饱含诗情画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作品中的“真挚、平易与亲切”吧。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关于散文,他认为“喧嚣扰攘的生活使大家的心情变得很浮躁,很疲劳,活得很累,他们需要休...

当我刚刚编完这本书稿时,从海峡的彼岸传来了梁实秋先生在台北猝然病逝的消息,令人为之扼腕长叹。可以告慰梁先生的是,他的名字和作品正逐渐为海峡两岸所熟知、所认识、所理解。——徐静波(1987.11.06...

内容简介:《废名散文选集》主要内容:废名,原名冯文炳,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以特立独行名世,所著小说、诗、散文和论著都有奇气,也就是说他创造了独特的风格,表现了独具的眼光和思考;正是因此,他的作品得以传世。这本散文选集概括了废名三方面的作品:...

一位老者的草木缘、人间情和自在思,以及对这世间的一往情深。写尽了世间妙趣和温情,满满的体贴、勇气和力量,让我们时刻记得生活的初心。

贾平凹著

沈从文作品精选。到日光下去,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万物百汇的动静,去找到你的甜。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走到任何地方去,照到我们头上的,还是那个月亮收录沈从文各种散文小说,不断更新中,读过去文人的语言习惯跟现在有些不同,...

中国人的生活意趣”系列精选老舍、汪曾祺和丰子恺的散文代表作130篇,在一篇篇历经时间淘洗的优美散文中,领悟文学大家的生活态度与人生智慧。在繁忙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免焦虑,或多或少会感到迷失,我们似乎忘记了生活的乐趣与滋味,还好有他们的文章提...

“中国人的生活意趣”系列精选老舍、汪曾祺和丰子恺的散文代表作130篇,在一篇篇历经时间淘洗的优美散文中,领悟文学大家的生活态度与人生智慧。在繁忙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免焦虑,或多或少会感到迷失,我们似乎忘记了生活的乐趣与滋味,还好有他们的文章...

夏丏尊是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在语文教育方面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他创办的《中学生》杂志提供了多方面的趣味与知识;指导前途;解答与疑问。是20世纪30年代全国青少年的良师益友。【强烈推荐】1.作者称为第一师范的“四大金刚...

“中国人的生活意趣”系列精选老舍、汪曾祺和丰子恺的散文代表作130篇,在一篇篇历经时间淘洗的优美散文中,领悟文学大家的生活态度与人生智慧。在繁忙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免焦虑,或多或少会感到迷失,我们似乎忘记了生活的乐趣与滋味,还好有他们的文章...

“中国人的生活意趣”系列精选老舍、汪曾祺和丰子恺的散文代表作130篇,在一篇篇历经时间淘洗的优美散文中,领悟文学大家的生活态度与人生智慧。在繁忙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免焦虑,或多或少会感到迷失,我们似乎忘记了生活的乐趣与滋味,还好有他们的文章...

“中国人的生活意趣”系列精选老舍、汪曾祺和丰子恺的散文代表作130篇,在一篇篇历经时间淘洗的优美散文中,领悟文学大家的生活态度与人生智慧。在繁忙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免焦虑,或多或少会感到迷失,我们似乎忘记了生活的乐趣与滋味,还好有他们的文章...

林清玄写给孩子们的励志故事和散文




《毕淑敏散文自选集》是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最具代表性的散文精选集,所选文章均由作者本人亲自审定。全书分为提醒幸福、心灵絮语、女性之思、爱的盛宴、远行风景五个部分,八十余篇散文涉及幸福、心灵、女性、感情、旅行等多个方面,文笔优雅、平和,充满...

梁实秋著名散文家、翻译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国内首位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他学贯中西,笔耕不辍。其内容或描摹柴米油盐,或述说闲情逸趣,或探讨世间百态,或聚焦人生悲喜,典雅诙谐的文字中充满了洒脱与智慧。 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

朱自清,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本专辑收录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其中《背影》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文中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简介朱自清,中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学者。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1916年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入哲学系,1920年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多所中学任教,并撰写小说和散文。1925年起,历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其间曾于1931年去英国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