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南音说唱诗句

泉州南音

651.5万
泉州南音

“南音响起,犹如穿越到了千年之前,它悠远、多情、雅致……南音的音色仿佛古画,隐约浮现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伴着潺潺地流水声,奈何每一个音都是滑向消逝的,被唤醒的记忆没来由随之而去,寻寻觅觅中那深远的记忆来自何方?也许那就是我...

956238
泉州南音

3531.2万
闽南音乐

7666
说唱

4416.2万
说唱

随心更

147075
飞花令诗句(完)

3682.2万
非常治愈的诗句

是爱情,是分离,是伤害,是愁怨,是感慨,是悲欢离合,是雨后天晴。

3732.1万
南音指尾清唱

“南音指尾”通常由南音指套的末一节或二节奏起,除了用于南音活动开场“起指”清奏外,也经常作为“散曲”演唱。指套于清奏时虽不演唱,但旋律依字行腔,乐器演奏者依然于心裡默唱曲词,因此指套的学习必须要从扎实唱好曲词开始。

56.1万
南音伴奏带

听南音 品弦管 南音伴奏带

7435.6万
南音(弦管阁)

听南音 品弦管,泉州弦管

746.5万
说唱就唱

32001
TPR说唱

,,,

882927
写作作文高分诗句

写作作文高分诗句

1323436
南音小仓库

这里面是南音唱的歌,还有一些比较好听的歌曲,唱的不好哈,大家娱乐哈~~

78.4万
卓圣翔原创南音

萃取南管精华雅韵,镶嵌唐诗宋词意涵。划时代乐章  | 《唐诗宋词南管唱》台湾南音名家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南音古乐的艺术之门2000年起,台湾南音名家林素梅与南音作曲家卓圣翔开创“唐诗宋词南管唱”,由卓圣翔精选唐宋以降经典诗词500多首,以101支南音曲牌入调,萃取南管精华雅韵,镶嵌唐诗宋词意涵,谱写划时代乐章《唐诗宋词南管唱》300多首。 卓圣翔:琵琶圣手,谱曲千首。卓圣翔,祖籍福建南安,落籍台湾。著名南音作曲家、琵琶演奏家,传艺足迹遍及东南亚国家、台湾、香港、泉州和厦...

255465
南音·战疫情

庚子新春,在新型冠状病毒这场汹涌来袭的疫情战场上,不仅仅有医生、护士、科研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志愿者……每一位艺文工作者、南音艺术家、弦友也是这场战“疫”的一员,他们克服时艰,创作出一首首动人心弦的新南音,赞美逆行身影、歌颂凡人小事,都...

335918
说唱_RAP

尽量多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2233.4万
惊艳你的秋天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碧云天,黄叶地。...

284
余秀华的诗句分享

书籍信息:余秀华的诗句分享内容重点:摘选于《月光落在左手上》主播介绍:一个喜欢朗读的女子,愿意与同样爱好的你交朋友。推荐人群:热爱生活,热爱美,相信人间有爱的您们。

17724
离凰-南音版

《离 凰》美女作家猗兰霓裳后宫小说巅峰之作,媲美《后宫 甄嬛传》 《步步惊心》演绎深深宫墙内起伏跌宕的爱恨情仇。此书由南音团队精心录制,希望各位好朋友可以多多支持,多多点赞多谢啦。播音《南音》《蜘蛛》《uncle》《满园》...

1910
禅诗南音·莲韵清曲

本辑音乐选自南音有声书《禅偈诗词南管唱》主编:许长庵(厦门);作曲:卓圣翔(台湾)制作:林素梅(台湾);演唱:罗纯祯(台湾)全书计收入115首曲,132首詩詞,51支曲牌。篇目先以管门,次按曲牌(辈分)排位,再以该首诗词的意境定曲调来确定其前后顺序。每首诗词正文后面设有艰涩字词注释、作者简介、歌词导读三项。难词注释,包括对佛教典故、俗语作适当解释说明;作品(歌词)导读包括作品的背景简介、内容解说或点拨。许长庵主编自序:卓圣翔先生敏锐察觉到南音所表现出的词曲...

188631
王心心南音精选

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从容不迫的声音来达到方寸不乱。南管(亦称“南音”)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合奏乐种之一。乐制曲谱包容了中国儒家哲学与美学思想,其抑扬绵延一唱三叹的特色深深打动现代人的心灵。王心心,当代华人最重要的南管音乐家之一,被誉为南管天后、当代南管传承与创新第一人。王心心生长于福建泉州,四岁开始学习南音;精习指、谱、大曲及各项乐器,尤以歌唱著名,是南管界少见「坐遍五张金交椅」的音乐全才。一九九二年定居于台湾,秉承南音当代传唱的使命,勇于突破传统的窠臼,二〇〇...

74.5万
厦门南音精英集

福建南音,源远流长,古朴典雅。南音,亦名弦管、南管、南乐、南曲、五音、郎君乐,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它起源于汉唐,肇基于五代,形成于宋元,成熟、发展于明清迄今,流行于闽南厦漳泉地区,并流播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华人华侨聚集地,成为联系海内外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2006年福建南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12.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