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起渔鼓唱山歌
广西民歌 唱山歌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交歌的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
「沔阳渔鼓」是湖北省汉水沿岸地区的一种说唱曲艺形式。约在1800年以后的嘉庆年间形成,1958年冠以省名,称为「湖北渔鼓」,主要流行于沔阳(今仙桃市)、天门、潜江、武汉、宜昌、沙市、洪湖、石首、鄂城、黄石、黄陂、孝感、应城等地。渔鼓,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唐代的道情,一种道士化募时所唱的歌曲,因而渔鼓又有"道情"或"渔鼓道情"之称。 相传清代乾隆(1736年——1795年)年间道情传入湖北后,有的衍变发展而成渔鼓。流行于湖北各地,唱腔因地而异,因地而名,以流行于江汉平原的沔阳渔鼓影响最大。 沔阳渔鼓的起源还有种神话传说:例如一说道情为"八仙"所传, "八仙"中的韩湘子所创。韩善吹箫,张果老和兰采和善唱,韩湘子为乐师创道情等艺,张果老、兰采和等传唱。鄂中南江汉平原凡以渔鼓为业的艺人,解放前每年隆重聚会,焚香礼拜敬怀八仙祖师。沔阳渔鼓〈即湖北渔鼓〉中的前奏曲鼓、板点子经: "湘子湘子韩湘子,洞宾洞宾吕洞宾”,演唱时常用《八仙词》作开场白:“张果老倒骑驴渔鼓怀抱,韩湘子在空中口吹玉箫,蓝釆和云阳板南腔北调,吕洞宾执宝剑捉鬼降妖”,就明显含有怀师忆祖之意。沔阳渔鼓传统唱腔中所保留的「哭灵腔」、「道士腔」、「还魂腔」等,均与道曲有关。 一说渔鼓为唐代老郎王所传。传说老郎王生于阴历三月十八日,卒于冬月十三日。过去鄂中一带的渔鼓皮影艺人,每年在这两天聚会敬祝老郎王祖师。 约在1840年前后,沔阳渔鼓涌现出号称“三根半筒子”的知名艺人。其中张洪显、皮思金、皮思银为“三根筒子”,刘泡技艺稍逊,为“半根筒子”。当时其曲目一般是短篇唱本与即兴之作,后由皮氏兄弟用渔鼓唱腔演唱皮影戏,博得观众的欢迎,进而从沔阳影响到天门、潜江等地。
这是难得得真正可以称得上“听觉享受”级别的专辑,无数人都在翻唱,本专辑专门精选了部分优秀的翻唱作品分享给大家一起欣赏。
太行盲艺人和他的导盲犬多多的亲情故事:唱起山歌想起你,致我的导盲犬多多。刘红权编著,策划:张伟,编辑:包国红,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导盲犬不仅是视障人士的“眼睛和助手”,还是视障人士的忠诚伙伴和情感寄托。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残障人士关爱度的逐渐提高,导盲犬作为视障人士的一项社会福利,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共有视障人士一千七百万多人,然而拥有导盲犬的视障人士不足十万分之一。本书讲述了刘红权与他的导盲犬多多相处的点点滴滴,以及他对多多的想念。同时,希望通过此书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并接受导盲犬,希望导盲犬公益事业越办越好,让更多盲人能够拥有属于他们的“眼睛”。
作者简介: 梁秀芳,笔名梁莞玉,壮族,广西龙州人。2014年1月出版46.8万字的长篇仙侠小说《奇泪滴仙记》。2014年4月起,在《崇左文艺》发表《蓝靛飘香》、《粤调悠扬》《三月歌海》等散文、短篇小说;在《国家湿地》发表《系统学中举足轻重的湿地植物》、...
岑溪山歌是岑溪市地方方言白话山歌,有牛娘调、山歌调、采茶调等多种曲调,唱法与周边县市相比独具本土特色,歌曲柔扬动听,情真意切,不用专业培训就可以朗朗上口,山歌歌词是以情歌小调或者为人修养为主要内容,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类山歌。
山歌本是一本经,前人唱了后人跟,喜欢的朋友多多点击订阅,关注一下,帮忙分享一下哦每天都会更新哦
云南山歌,贵州山歌喜欢的朋友,想学的朋友可以关注,点赞,也许你的一个点赞和鼓励,能使我有更大的动力
云南山歌历史悠久,世代流传,是云南省最具原生态的民歌,语调谐趣,曲调优美,旋律流畅,表现手法简洁,常常是即兴编唱,体现了云南人民质朴、敦厚的精神面貌。 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
客家山歌: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歌词句式为7字4句,每句为“2、2、3”的组合。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
花氏文化 VX:wzhswh 487078108
山歌唱响云贵川,传递正能量,发扬民间艺术文化,贵州山歌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