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作品的相声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

我想,你一定读过鲁迅笔下的这个女人。她甚至是我们口中“悲惨弱者”的化身:一个丈夫去世、儿子又被狼叼走的农村寡妇。一个“碎碎念”负能量爆棚的大妈,一个遭人嫌弃不说,又嫌弃自己,最终被封建社会吞噬的人物。这个女人,就是《祝福》中的“祥林嫂”。祥林嫂是谁,一个没有名字,自小就被卖给他人做了童养媳的女人。因为没有名字,所以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她是鲁迅笔下最坎坷的女人。祥林嫂惹人厌吗?是的。她几乎是“怨妇”的代名词。她就和阿Q一样,作为中学语文课本两大经典人物形象,一直活在中学...

作为一个革命先驱者的鲁迅,他为中国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贡献了他的一生。在他的作品里面,忠实地记录了我们前一辈人的苦难生活道路,表达了他们渴望解放的心情和不懈的斗争意志。鲁迅一生关怀儿童教育,勇敢地承当了保卫儿童的责任。旧社会对青年一代肉体上...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先生的文章越读越有趣味,是一壶真正的好酒,真正零添加,跟随先生的脚步,在阅读中拆掉自己虚空下的假面,勇敢度日,努力生活,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才算没有枉费许多年耗费掉的粮食和光阴


这份鲁迅文字作品音频专辑极具魅力。鲁迅的作品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文字深刻犀利,通过音频形式,能让听众在声音中感受其魅力。从《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到《孔乙己》对底层人物的悲悯,再到《阿Q正传》对国民劣根性的剖析,每一部都直击人心。我...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作品有声回眸,重新感悟伟人的一生。

这个专辑讲的是鲁迅的一些著名的作品,比如朝花夕拾,呐喊。觉得好听的可以关注我或者订阅专辑。...

栏目主题:鲁迅先生的多部作品的有声读播栏目,有杂文,散文,小说等。内容重点:杂文集:热风(新青年),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呐喊,彷徨中的部分作品。主播介绍:八零后上班族,喜马拉雅精英课毕业,喜播教育认证初级有声主播。在喜马拉雅主播多张...

鲁迅小说集《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作者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本书包括《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等。欢迎您订阅收听。

《呐喊》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

《热风》收作者1918年至1924年所作杂文四十一篇。有鲁迅在《新青年》的《随感录》中做的一些短评。除几条泛沦之外,有的是对于扶乩,静坐,打拳而发的;有的是对于所谓“保存国粹”而发的;有的是对于那时旧官僚的以经验自豪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海《时报》的讽刺画而发的。【作者/主播】作者鲁迅;主播超明

曾看到这样的话:“提倡年轻人读鲁迅,会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读点鲁迅。”鲁迅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家,他首先是一个思想家,被誉为“民族魂”。他通过文学写作全面系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命运和道路的深刻思考。鲁迅...

初读不识文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


《彷徨》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小说集,其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179]、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

鲁迅先生文学著作,我给你们转化成语音了

选择鲁迅的作品是因为我也和你们一样想要读一读,经典永不过时,穿越时光,去聆听百年前的心声,时过境迁有多少共鸣依稀存在呢。

乡间一向有一个笑谈:两位近视眼要比眼力,无可质证,便约定到关帝庙去看这一天新挂的扁额。他们都先从漆匠探得字句。但因为探来的详略不同,只知道大字的那一个便不服,争执起来了,说看见小字的人是说谎的。又无可质证,只好一同探问一个过路的人。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