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老艺人张寿臣生平
豫东调老艺人付克功专辑
相声艺术家张寿臣先生是相声发展中心的一座里程碑,是相声艺术的集大成者,他为相声艺术的中兴和传承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相声名家张寿臣传》作者系张寿臣之长子,他以亲身所历所闻及独有的视角概述了张寿臣和先生的艺术和人生。
建国以来老艺人现场老评书大合集
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很早以前就有许多秦腔界的老前辈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经典唱段,我们在这里展示给广大戏迷朋友,让秦腔这门艺术永远的传承流传下...
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二人班。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汉族戏曲剧种。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
《撂地儿》一书中写到的40 位曾在天桥撂地演出过的艺人,许多后来成名,离开了天桥。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可贵的资料,作者在介绍艺人时,还结合他们的从艺经历、随文梳理了许多曲种(如单弦、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滑稽大鼓)流派演变与发展过程,...
相声艺术家张寿臣先生是相声发展中心的一座里程碑,是相声艺术的集大成者,他为相声艺术的中兴和传承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本书作者系张寿臣之长子,他以亲身所历所闻及的视角概述了张寿臣和先生的艺术和人生。该书内容丰富多彩,史料真实可信,具有一定的认知性和趣味性,同时也为相声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 张立林,一九四四年生于北京。一九六0年考人天津市南开区曲艺团并同时向其父张寿臣先生学习相声。1962年至1964年在山西太原曲艺团、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民间艺术团任演员。 自八十年代开始,潜心于张寿臣相声的研究工作,曾多次在报刊上发表资料性文章并编辑、整理了《张寿臣笑话相声合编》、《张寿臣表演相声精品集》等书《张寿臣传》系作者研究成果之一。
(全网最全最清晰)1899年,张寿臣出生在西交民巷小四眼井,五岁随父在隆福寺、护国寺等地说相声。八岁上学。十一岁时由于丧父,中途辍学,正式以说相声为业。十二岁拜焦德海为师,张的拜师为相声又延续了一代新人。学艺期间,张寿臣学会了大量节目,出演即红,时人谓之“娃娃红”。十五岁满艺出师,演出于西安市场、护国寺等明地。随年龄的增长,声音、形体发生变化,行话谓之“倒人缘儿”,同行不愿搭伴,于是开始自己单干。十七岁的他,第一次离开北京。与师弟聂小锁步行经通州、三河县、玉田县至唐...
这两本磁带的录制者和表演者都已经作古,具体录制地点不详,演奏者不详。有懂得老师可以留存。
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
张寿臣(艺名:张豫华),1899年1月29日年出生于北京市西交民巷,相声艺术第四代门长,兼评书演员。 十二岁在北京拜焦德海为师,开始说相声。十五岁满艺出师,在北京各地说相声,17岁时到唐山、三河县和玉田县等地传播相声,后在天津立足。得到李德钖指点。其代表作《小神仙》参考裕二福阎德山的演出,精益求精。1949年后,曾当选为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曲协副主席。 1970年7月9日,七十二岁的张寿臣病故于天津。
这是一部写相声行几十年兴衰变迁的小说,是一部写民间艺人的小说。相声,英文翻译:crosstalk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分为北派与南派,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
学习中医,认识自己的身体,守护自己和家人健康。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