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弦关键简介
李跃儿写的《关键期关键帮助》是一本讲什么是孩子的书,对育儿非常具有指导作用。该书的第一章是认识孩子,其中人群中的儿童观,通过大量的实例告诉我们: 将孩子比喻为一颗种子,种子在发芽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人的各种帮助。这颗种子什么时间需要水,什么时间需要肥料,什么时间需要水多,什么时间需要水少。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才能了解这颗种子特点,这个特点也就是自然赋予这颗种子的规律。
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别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带来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的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创造潜能。
适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反复阅读的书
要想养好孩子,首先要懂得孩子。这是一本讲什么是孩子的书?讲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的书。孩子是一颗种子,他在发芽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有成人的各种帮助,只有了解了儿童成长关键期的不同特点,我们才能在关键期给予孩...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用爱和自由给予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用爱和自由给予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谢芮芝(1881年-1957年),男,单弦演员、相声演员。北京人。谢芮芝的单弦牌子曲演唱特别重视语音的运用,独树一帜,其唱法异于荣、常二家,自成一派,表演风格是“寓谐于庄”。 谢芮芝早年家庭富裕,先学京剧老旦,私淑龚云甫,与名伶汪桂芬等...
常澍田(1890—1945),单弦八角鼓艺人,北京人,满洲镶黄旗,郎佳氏。出身于八角鼓世家,父亲明五和三伯父明三、四伯父明四都是唱八角鼓的,明四(明永顺)还是明亮堂的班主。常澍田自幼从三伯父学唱大鼓兼习三弦,又从四伯父学唱单弦牌子曲。12岁起就随其父到票房走局演出。大约在宣统二年(1910年)以后由票友身份正式下海成为职业艺人,与刘宝全、金万昌、韩永禄等结为盟友并长期合作演出。民国十五年(1926)三十六岁时,经同仁堂药铺老板乐松生引荐拜单弦牌子曲大家德寿山为师,成为...
曾振庭(1880-1964),北京人,14岁时入票房学习单弦、快书等八角鼓弹唱艺术,受业于奎松斋先生,经常走局演唱。民国初年拜于福田为师,下海做职业演员,到天津“风松阁”演唱牌子曲和快书《蜈蚣岭》、《挑华车》等,深受天津听众欢迎。随后应邀赴南京、汉口、杭州等江南各地演唱,把北京“快书”艺术带给了南方观众。 曾振庭先生尤以快书着称于曲坛,他演唱快书音调苍劲醇厚,吐字沉着有力,音韵纯正。他以说唱并序,快慢相兼,抑、扬、顿、挫、掏、闪、紧、缓灵活自如的板式,时而悠扬舒...
谭凤元(1895—1966),单弦八角鼓演员。本名谭文祥,字仲麟,北京人,旗籍蒙古族。出身于八角鼓票友之家,父亲宝良(宝寿田)后来下海,取艺名宝全,立堂号“福雅堂”,承应堂会演出。 谭文祥七岁起即随父学习弹唱,并得同行叔伯教诲,学过岔曲、单弦牌子曲、京韵大鼓、联珠快书、硬书等多种形式的演唱,十六岁与大哥谭文成(谭伯儒)一起到群俗访雅票房走票,兄弹弟唱,边唱边学。由于家境窘迫,二十二岁时作为金小山(晓珊)带教的师弟,拜在八角鼓艺人程久斋门下,依“凤”字排辈,取艺名...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6篇,共17章,分别介绍了企业文化、战略目标、组织变革、人才机制、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接班人培养和打造团队势能等内容,全面阐述了人才管理的理念、方法,并提供了若干实用...
“孩子是一棵种子,他在发芽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有成人的各种帮助,只有了解了儿童成长关键期的不同特点,我们才能在关键期给予孩子关键帮助。”这可谓是对此书的最好诠释。相信孩子是一颗种子,相信孩子有自己的一套发展机制。即使孩子再固执,我们也要相信,这是孩子按照自己的基因图谱在成长。我们家长所能做的:给予养分,等待孩子成长。但是家长要有自己的原则,我们“为孩子创造的什么样的环境,孩子就会发展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父母成就什么样的孩子:观念—做法—孩子的不同未来。本书适合那些愿意为孩子们的健康幸福而不断探索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虽然章节不多,但能给人发人深省的启迪。能将我们以前所知的如“爱的教育”“自由的教育”等问题讲深、讲透,而不是让读者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上。 —家长的心声
《关键词》是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家雷蒙·威廉斯的著作,对英文中的135个词作了介绍。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 用爱和自由给予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 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别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与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带来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 李跃儿,这位由酷爱艺术的女画家,到有心将自己的常识传授给下一代的老师和母亲,在经历了太多传统教育的失败之后,终于大彻大悟;终于从高于孩子的“教育宝座”,回到了自己也曾拥有过的蓝天乐土;终于以平等的姿态,来看待孩子的成长;终于开始享受孩子们创造的多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