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快板朗诵

不愿身为万户侯 只求笑声满人间

又空又念

古典诗词、散文朗诵

徐义庆,艺名徐启润。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天津曲艺家协会会员滨海新区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滨海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王派快板代表性传承人滨海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东大鼓代表性传承人天津滨海启新艺术团团长

他是西北笑星,被誉为“当代民谣大王”。90年代,他的录音磁带仅在兰州就创下了60万盒的销售纪录,迄今仍无人能出其右。他就是国家一级演员、西北“第一笑星”张保和。——本专辑为原盘高清修复专辑。



自己平时练习的段子,用于学习交流,请大家多支持!

焦新宇,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原武警黑龙江省总队文工团团长, 青年快板书、相声演员...



近年来自己说的快板书

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让我们共同从毛主席诗词的写作背景到诗词本身的艺术性,全方位了解、欣赏毛主席诗词。

毛主席是内心情感极其丰富的一代伟人。诗词无疑是承载毛主席情感的一个重要载体。毛主席诗词具有永恒的魅力,凝结着无穷的中国力量,字里行间洋溢着浩然正气,既有惊心动魄的震撼力,又有扣人心弦的穿透力,既有催人奋进的感召力,又有朴实无华的亲和力。...

赏析领袖诗词,领略伟人风采!

毛泽东诗词朗诵第二天沁园春·雪 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朗诵者大气磅礴 气势恢宏

毛泽东诗词大气磅礴、刚健有力、情感丰富、思想深远,不作无病呻吟,不是矫揉造作,是真性情、真诗,吟诵时使人快意十足,心中生发无限感慨缅怀之情。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

毛主席诗词意境高远,蕴涵丰富,表达了主席的心路历程、伟岸人格和光辉思想,是弘扬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的不竭动力!听主席诗词,感受其高远意境、大气磅礴以及深邃思想,充分领略老人家非凡的伟人气度和灿烂的人性光辉,滋养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重录说明(积于跬步,失于忽微)首次平台发声,边读边学,原计划三年(至2022年底)完成,因故推后。现在逐步开始重录,一边夯实语言基础,一边深入理解诗词。 关于背景音乐,其音量应占到人声的30%-50%,太大太小都不好。因为要发现自己的问题很难,敬请...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杰出的书法家。谨以此朗诵表达对人民领袖、杰出诗人毛泽东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烟台高校朗诵艺术协会联盟成立于2016年6月22日,由鲁东大学朗诵协会、烟台职业学院七星湖朗诵协会、山东工商学院科学与艺术朗诵协会、烟台大学朗诵协会、烟台工贸技师学院杰子朗诵协会、山东城市服务技师学院成子顶朗诵协会、中国农业大学朗诵协会等七家协...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 ,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