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返三关



北宋真宗时期,宋辽之间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时值中秋,辽邦大元帅肖天佐,举兵南侵,在边关之外摆下了一座"天门大阵",要与宋军决一死战,以实现南进中原之野心。三关元帅杨延昭,为戍边破敌,亲率焦、孟二将及其他将士试探"天门阵",不料被辽兵察觉,引起激战。杨延昭力斩辽将,趁势追歼,不料误入迷阵,眼看就有落马被擒之险。此时在峭峰观战的穆桂英飞身杀入阵中,其势锐不可当。肖天佐不支,落荒而逃。穆桂英带领杨延昭夺路而出,化验为夷。杨延昭在急难中巧遇智勇神将,大为惊叹。回营后,杨延昭力荐穆桂英,而代表皇权势力的八贤王却认为穆桂英是山寇之女,其父又是罪臣,不应起用。延昭之子杨宗保,一日奉命巡营来到穆山脚下,为了争一只大雁,被穆桂英"捉"上山寨,二人一见倾心,私定了终身。延昭得知此事非常高兴。但穆家积怨未消,不肯下山扶宋,使他怀若抱冰。在这战不能胜,求救无援、请贤不到的紧急情况下,杨延昭果断地采取了计斩宗保、引贤下山的妙计。穆桂英下山,献出了"破阵方略图"。杨延昭观图后更觉穆桂英不仅武艺超群,而且韬略在胸,认定这才是年轻有为、才华出众、制服辽邦的三关统帅。杨延昭决心将帅印让给穆桂英。八贤王却坚决反对,两人为此相争不下,形成僵局,最后他不得不以"交印"相激才使八贤王让步。穆桂英登上帅位,手捧皇家玉玺,亲率士卒投入收复失地、保卫边关的抗辽战斗中

大鼓——张志云老师大鼓合集




潞安鼓书是一种山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发源于山西长治。长治在清代为潞安府建制,因以得名。现在流行于长治市及长子、屯留、壶关、潞城等县。 潞安鼓书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董祥五等联络潞安府八县的百余名艺人成立“盲子队”,即鼓书艺人的演出活动班社,后来发展成为行会组织“三皇会”。据此,一般认为至迟在清代中叶潞安大鼓就已经形成了...






牛崇光: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宿迁市政协委员 宿迁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宿迁市曲艺队队长 ,苏北大鼓领军人,苏北大鼓第八代传人,江苏省“苏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被苏、鲁、豫、皖观众誉为大鼓状元,鼓坛泰斗。他吐字狠、准,唱腔优雅,能钻善学,牛崇光演唱的《无艳春秋》、《凌霄汉》、《东汉》、《战军山》等数十部长篇书目.

滑稽大鼓是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 约于1920年前后形成。其音乐唱腔基本上与京韵大鼓相同,但曲目内容全为滑稽可笑和寓意讽刺的故事,表演上也结合各种滑稽动作表情。唱腔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调有平腔、高腔、落腔、甩腔、起伏腔。 滑稽大鼓如京剧中的丑行,滑稽诙谐,但不能过火,否则矫揉造作,流于粗鄙庸俗,京剧生、旦两行名家辈出,丑行有一定造诣者则不多见。滑稽大鼓亦然,数十年来驰骋曲坛者,屈指不...

木板大鼓,铁板大鼓,平谷调


京韵大鼓又叫“京音大鼓”,广泛流行于河北省和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是我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