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评书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


吕剧是山东的 地方戏 。 吕剧是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成为一个剧种的。大约是在1900年冬,山东广饶琴书艺人时殿元借鉴京剧艺术形式,第一次将琴书段子《 王小赶脚 》改为化装演出,引起轰动,这便是吕剧最初的表演形式。如此说来,吕剧这个地方剧种...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二胡、琵琶(以前多用三弦),称“吕剧四大件”。 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山东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 [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北部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北部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墙头记墙头记》是出轻喜剧,在欢快的气氛中,也凝结着张木匠一辈子的苦辣酸甜,同时也鞭挞着不孝儿女的扭曲心灵。从以上剧情介绍还可以看出,这出戏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尊老敬老风气,构建和谐社会,仍有着积极意义。

本专辑收录吕剧名家珍藏录音选段、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戏韵梨园”公众号


节目主题:评书主播介绍:陈洁先生,营口评书民间艺人主播寄语:给评书艺人展示的平台更新频率:不定期更新,闪电速度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北部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

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

吕剧原名鲁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北部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 [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2] 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姚氏25岁就死了丈夫,她含辛茹苦地将一儿一女抚养成人。女儿英英生来聪明伶俐,儿子继孟十分孝顺。继孟娶妻后夫妇感情很好,而带有封建思想的姚氏对此很不欢喜。姚氏非常偏心爱女儿就像掌上明珠,对媳妇却视为眼中钉,常常无事生非地打骂媳妇。一天,媳妇...

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山东八大名丑之一,1937年生,1956年参加章丘吕剧团,1959年调济南市吕剧团,1989年调济南艺术学校任校长。表演上,他擅演喜剧,抓住了吕剧乡土化的本质特点,表演以自然幽默含蓄著称;演唱上,他嗓音浑厚、韵味浓郁,在认真学习、钻研继承前辈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亲切流畅、舒展明快的演唱特点。从艺几十年来塑造了诸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其中丑行角色,如《槐树庄》李满仓、《龙马精神》梁斗、《姊妹易嫁》张有旺、《半把剪刀》徐清道、《糊涂官》县官、《合家...